[发明专利]一种用于随钻仪器电路系统的磁极驱动降温系统及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911069922.7 | 申请日: | 2019-11-0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12548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04 |
| 发明(设计)人: | 苏义脑;刘珂;高文凯;盛利民;窦修荣;艾维平;王磊;王家进;洪迪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石油机械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5K7/20 | 分类号: | H05K7/20;E21B47/017 |
| 代理公司: | 北京轻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12 | 代理人: | 杨立 |
| 地址: | 10012***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仪器 电路 系统 磁极 驱动 降温 方法 | ||
1.一种用于随钻仪器电路系统的磁极驱动降温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涡轮旋转装置,设置于钻铤本体(4)的偏心水眼(1)内并与旋转轴(10)相连,所述旋转轴(10)沿轴向错位设置第一膨胀气缸磁极(9)和第一压缩气缸磁极(11),所述第一膨胀气缸磁极(9)和第一压缩气缸磁极(11)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呈不为零的夹角;
膨胀气缸(17),其被一个带有第二膨胀气缸磁极(28)的膨胀活塞(25)分隔成膨胀腔(30)和环境温度腔(26),所述膨胀活塞(25)通过第二膨胀气缸磁极(28)而受第一膨胀气缸磁极(9)的驱动往复运动;
压缩气缸(13),其内设置带有第二压缩气缸磁极(21)的压缩活塞(23)以及与所述环境温度腔(26)相连通的压缩腔(19);所述压缩活塞(23)通过第二压缩气缸磁极(21)而受第一压缩气缸磁极(11)的驱动往复运动;
电路系统(16)通过热设计固定在所述膨胀腔(30)端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随钻仪器电路系统的磁极驱动降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涡轮旋转装置包括:
定涡轮(5),通过固定装置设置于水眼中,其叶片与钻铤轴向呈不为零的夹角;
动涡轮(7),通过滚动支撑装置设置于水眼中,其叶片与定涡轮(5)的叶片之间存在倾角;所述动涡轮(7)与所述旋转轴(10)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随钻仪器电路系统的磁极驱动降温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旋转轴(10)旋转的方向上,所述第一膨胀气缸磁极(9)的相位角超前于第一压缩气缸磁极(11)的相位角。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随钻仪器电路系统的磁极驱动降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膨胀活塞(25)内设置有回热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随钻仪器电路系统的磁极驱动降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膨胀气缸磁极(28)为圆环结构,所述膨胀腔(30)和环境温度腔(26)内的工质通过圆环结构的中心进出膨胀活塞内置的回热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随钻仪器电路系统的磁极驱动降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钻铤本体(4)内设置有分置管,所述分置管用于将膨胀气缸(17)和压缩气缸(13)相分离。
7.一种用于随钻仪器电路系统的磁极驱动降温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由设置于钻铤本体(4)的偏心水眼(1)内的涡轮旋转装置旋转带动设置有第一膨胀气缸磁极(9)和第一压缩气缸磁极(11)的旋转轴(10)转动;
由第一膨胀气缸磁极(9)作用于膨胀气缸(17)内的第二膨胀气缸磁极(28)以带动膨胀气缸(17)内设置的膨胀活塞(25)往复运动;
由第一压缩气缸磁极(11)作用于压缩气缸(13)内的第二压缩气缸磁极(21)以带动压缩气缸(13)内设置的压缩活塞(23)往复运动;
其中,所述膨胀气缸(17)和所述压缩气缸(13)连通;电路系统(16)通过热设计固定在所述膨胀气缸(17)的膨胀腔(30)端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用于随钻仪器电路系统的磁极驱动降温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中的一个或多个:
等温压缩步骤,膨胀活塞(25)保持不动,压缩活塞(23)的行程从零逐渐增大以等温压缩工质气体;
等容放热步骤,膨胀活塞行程从零逐渐增大,压缩活塞行程同步从非零逐渐达到最大,工质气体从压缩气缸的压缩腔进入膨胀气缸内的环境温度腔,再通过膨胀活塞进入到膨胀腔;在经过膨胀活塞时,循环工质将热量释放给膨胀活塞内置的回热器中;
等温膨胀步骤,压缩活塞处于行程最大处保持不动,膨胀活塞行程从非零逐渐达到最大使得工质气体在膨胀腔内膨胀;
等容吸热步骤,压缩活塞和膨胀活塞一起从最大行程处复位到零位,工质气体从膨胀腔通过膨胀活塞进入到环境腔,最后进入到压缩腔,在经过膨胀活塞时,循环工质从膨胀活塞内置的回热器中吸收热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石油机械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石油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69922.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