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管道汇流液体温度的控制系统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1030573.8 | 申请日: | 2019-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0841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24 |
发明(设计)人: | 庄园 | 申请(专利权)人: | 沪东重机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5D23/20 | 分类号: | G05D23/20 |
代理公司: | 上海恒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1317 | 代理人: | 祖志翔 |
地址: | 200129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管道 汇流 液体 温度 控制系统 方法 | ||
一种管道汇流液体温度的控制系统及方法,包括有控制台、控制阀、第一压差传感器、第二压差传感器、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第三温度传感器、第一流量计和第二流量计;在测定管道流场特性的基础上,根据汇流前的液体工况,运用热力学原理,自动计算并实时控制汇流前液体的流量,使汇流后液体的温度精确达到且稳定保持在设定的目标温度上。本发明实现了管道汇流后液体温度的实时精确控制,并且当汇流液体的工况发生变化时,能够自动调整控制阀的开度,以保持汇流后液体的温度稳定不变,提高了管道系统的稳定性,从而避免了现有技术汇流后液体温度检测反馈存在时间差,导致管道汇流液体温度稳定性下降的缺陷,具有控制快速、准确、稳定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体温度的控制,具体涉及一种管道汇流液体温度的控制系统及方法,属于自动控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管道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管道中流体的控制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输送液体的管道中,经常会出现将两股液体进行混合汇流的情况,并且对其混合后的流体温度有一定的要求。在现有技术中,通常温控阀门是通过温度传感器检测管道内流体的温度,再根据预先设置的简单程序直接控制温控阀门的开度。
然而当流体工况发生变化时,上述流体控制方式常常会产生两种误差情况:1.温控阀门动作与汇流后的流体温度传感器的反馈一般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如果时间差设置不当则会造成汇流流体温度曲线的波动,从而造成温度稳定性下降。2.常用的控制方式以汇合后的流体温度为控制依据,而此时汇流流体温度已经偏离目标温度,调节温控阀开度后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后才能够恢复。这两种情况可能会造成以下较为严重的后果:1)时间差设置不当可能会造成汇流后的流体温度产生震荡甚至发散,导致温控阀失去温度控制能力。2)汇流前液体工况的突变导致汇流后液体工况的突变,而此时流体已经流向后方,将对后方系统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所引起的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管道汇流液体温度的控制系统及方法,实现汇流液体温度的实时精确控制,以提高管道系统温度的稳定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管道汇流液体温度的控制系统,所述管道包括流入第一流体的第一管道、流入第二流体的第二管道和流出汇流液体的汇流管道,该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的下游同时连接所述汇流管道的上游,其特征是:所述控制系统包括有控制台、控制阀、第一压差传感器、第二压差传感器、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第三温度传感器、第一流量计和第二流量计;所述控制阀连接于所述第一管道上,用于调节所述第一流体的流量,所述第一压差传感器连接于所述第一管道上且并联在所述控制阀的两端,用于测量所述第一流体的压力差值,所述第二压差传感器连接于所述第二管道上,用于测量所述第二流体的压力差值,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连接于所述第一管道上,用于测量第一流体的温度,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连接于所述第二管道上,用于测量第二流体的温度,所述第三温度传感器连接于所述汇流管道上,用于测量所述汇流液体的温度,所述第一流量计连接于所述第一管道上,用于测量第一流体的流量,所述第二流量计连接于所述第二管道上,用于测量第二流体的流量,所述第一压差传感器、第二压差传感器、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第三温度传感器、第一流量计和第二流量计分别连接所述控制台并输送实时测试数据,所述控制台与所述控制阀连接并控制该控制阀的开度,以调节所述第一流体的流量,实时精确控制汇流后汇流液体的温度。
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一流量计和第二流量计在调试完成后拆除。
进一步地,所述的控制台预先内置有控制程序。
进一步地,若干所述管道组成一管道系统,数量与该管道相同的所述控制系统分别连接各管道并对整个管道系统进行汇流液体温度的控制。
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沪东重机有限公司,未经沪东重机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3057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