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预应力空心叠合板的连接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1029302.0 | 申请日: | 2019-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73549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31 |
发明(设计)人: | 应森源;封佳伟;徐科杰;李芬芬;裘卫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中清大建筑产业化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B5/38 | 分类号: | E04B5/38;E04C5/06 |
代理公司: | 33233 浙江永鼎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陆永强 |
地址: | 312000 浙江省绍兴市越***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预应力空心板 倒扣 混凝土 叠合层钢筋 空心叠合板 梯形凹口 斜口 浇筑 开放式腔体 辅助钢筋 连接结构 承载力 大跨度 抗裂性 倾斜面 捆扎 钢筋 消耗 施工 | ||
一种预应力空心叠合板的连接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属于预应力空心叠合板技术领域;倒扣U型钢筋组实现相邻两块预应力空心板之间的连接强度更高,叠合层钢筋网与倒扣U型钢筋组之间捆扎固定,提高了混凝土的强度;梯形凹口与斜口使相邻两块预应力空心板之间形成一个开放式腔体,实现相邻两块预应力空心板之间浇筑的混凝土更好地与两块预应力空心板结合的效果,梯形凹口与斜口均带有倾斜面,这使两块预应力空心板与浇筑的混凝土之间更具有承载力;本发明通过设置有倒扣U型钢筋组、辅助钢筋和叠合层钢筋使两个或多个预应力空心板之间的连接更加固定,达到整体性好、刚度大、抗裂性好等效果,且在不增加钢筋消耗的同时实现了大跨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预应力空心叠合板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预应力空心叠合板的连接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叠合板是预制和现浇混凝土相结合的一种结构形式。预应力空心板与上部现浇混凝土层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共同应用。预应力空心板用作现浇混凝土层的底模,则不需要另外的模板支撑。叠合板具有整体性好、刚度大、抗裂性好、不增加钢筋消耗、节约模板等特点。目前我国的装配式楼板中,叠合板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以钢筋桁架叠合板使用较为广泛,但也存在局限性。
钢筋桁架叠合板:钢筋桁架起抗剪作用,整体性较好,目前使用较为广泛。但是钢筋桁架叠合板施工时需要过多的现场楼板临时支架,且跨度受限,只能用于较短跨度的楼板;桁架钢筋空间受限,导致设备管线无法穿过。
因此,我们提出一种预应力空心叠合板的连接结构及其施工方法来解决上述问题。预应力空心板作为装配式楼板,减少了临时支撑并实现了大跨度,最大跨度可达18米;叠合层空间充足,布管方便灵活;板侧的构造连接方法,使楼板的整体性更好。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是解决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预应力空心叠合板的连接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一种预应力空心叠合板的连接结构,包括若干预应力空心板、若干倒扣U型钢筋组和叠合层钢筋网,所述预应力空心板为一块长方体状的混凝土板,所述预应力空心板的内部中心设有若干空心孔,所述空心孔贯穿预应力空心板的前后两端,所述预应力空心板两侧的中部均设有梯形凹口,所述预应力空心板两侧的底部均设有斜口,所述位于预应力空心板的左右两侧在空心孔上的前后两端均开设有一段槽口,所述槽口的下侧与空心孔贯通,所述槽口内侧的下方在空心孔内设有堵块,所述堵块将预应力空心板中部的空心孔密封,所述倒扣U型钢筋组包括若干倒U型钢筋和两根辅助钢筋,所述若干倒U型钢筋为同向排列,所述两根辅助钢筋分别设于若干倒U型钢筋上侧的左右两拐角处,所述倒扣U型钢筋组的长度略小于槽口的长度,所述两块预应力空心板之间留有板缝,所述倒扣U型钢筋组设于相邻两预应力空心板之间的槽口内,所述若干倒扣U型钢筋下端部的钢筋延伸入空心孔内,所述槽口、板缝和空心孔内均填入混凝土,所述叠合层钢筋网由若干横向钢筋和若干纵向钢筋搭接而成,所述叠合层钢筋网设于若干预应力空心板的上侧,所述若干预应力空心板的上侧浇筑有混凝土叠合层,所述若干倒扣U型钢筋组的上端部均与叠合层钢筋网的高度相同。
上述预应力空心叠合板的施工方法为:
S1、将若干预应力空心板并排放好使其两端对齐,相邻两块预应力空心板之间均留出板缝;
S2、使用堵块将空心孔中部的两端塞堵使其密封,防止灌浇的混凝土进入;
S3、按照建筑施工标准,将水泥、砂、石与水经搅拌、成型制备成混凝土,搅拌好后备用;
S4、将倒扣U型钢筋组放入相邻两预应力空心板之间的槽口内,并通过少量混凝土将倒扣U型钢筋组的位置预固定好;
S5、将预先搭接好的叠合层钢筋网吊放到若干预应力空心板上,通过钢丝将叠合层钢筋网与若干倒扣U型钢筋组捆扎固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中清大建筑产业化有限公司,未经浙江中清大建筑产业化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2930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