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化工尾气深冷分离达标排放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911014369.7 | 申请日: | 2019-10-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24357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31 |
发明(设计)人: | 杨中维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中维 |
主分类号: | B01D53/00 | 分类号: | B01D53/00;B01D5/00;B01D7/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56000 河北省邯***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密封相通 阀门 相通 气固分离器 气液分离器 换热器组 进口密封 产品管道 氮气管道 化工尾气 出气口 出液口 换热器 出口 进气口 达标排放装置 进气口密封 产品气罐 出口密封 低温氮气 深冷分离 装置提供 膨胀机 冷量 进口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化工尾气深冷分离达标排放装置。化工尾气管道的出口与换热器组的第一路进口密封相通,对应的第一路出口与气液分离器的进口密封相通,气液分离器的出液口通过第一阀门与产品管道密封相通,产品管道一端与产品气罐密封相通,另一端通过第二阀门与气固分离器的出液口密封相通,气固分离器的进气口通过第三阀门与所述的气液分离器的出气口密封相通,所述气固分离器内的换热器的进口通过第四阀门、膨胀机与所述换热器组的第二路出口密封相通,对应的第二路进口与低温的氮气管道的出气口密封相通,低温氮气为整部装置提供冷量,所述的换热器的出口与所述换热器组的第三路进口密封相通,对应的第三路出口与氮气管道的进气口密封相通。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化工尾气处理装置,特别是一种化工尾气的深冷分离达标排放装置。
背景技术
化工行业是国民经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多处含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废气,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造成影响。因此,针对化工企业废气排放应采取科学的治理措施,使其排放能够满足大气质量的排放标准。
现如今有机废气处理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吸收法。主要是采用适当的吸附剂来吸收净化废气中的有效组分。这种方法操作简单,投资省,处理风量不受限制,其缺点在于吸附剂的吸收性能比较单一,一种吸附剂只能吸收一种或几种物性比较物性比较接近的组分,不适用多种物性差异较大的混合气体。另外吸附饱和的吸附剂如何活化处理是这种方法的另一个难点,不管是再生解析还是就地填埋都有可能造成环境的二次污染。
2、冷凝法。是将废气温度降低,使有效组分冷凝,与尾气分离,达到回收目的。但是由于化工废气中的组分多样化,废气中有效组分分离就不彻底,尾气含量普遍超标,无法达到国家要求的环保标准,一般需要跟吸附法或膜分离结合使用。
3、燃烧法。燃烧法分为直接燃烧法和催化燃烧法。直接燃烧法是将含有有害组分的废气送入燃烧器烧掉;催化燃烧是在有催化剂帮助下燃烧废气中的有害成分。燃烧法也投资大,能耗高,不适宜处理大风量的废气,同样存在产生二次污染的环境风险。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提供一种化工尾气深冷分离达标排放装置,它结构简单,成本低,既可以回收废气中的有效组分来降低企业单耗,又可以保证尾气排放达标。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化工尾气管道的出口与换热器组的第一路进口密封相通,对应的第一路出口与气液分离器的进口密封相通,气液分离器的出液口通过第一阀门与产品管道密封相通,产品管道一端与产品气罐密封相通,另一端通过第二阀门与气固分离器的出液口密封相通,气固分离器的进气口通过第三阀门与所述的气液分离器的出气口密封相通,所述气固分离器内的换热器的进口通过第四阀门、膨胀机与所述换热器组的第二路出口密封相通,对应的第二路进口与低温的氮气管道的出气口密封相通,低温氮气为整部装置提供冷量,所述的换热器的出口与所述换热器组的第三路进口密封相通,对应的第三路出口与氮气管道的进气口密封相通,所述气固分离器的出气口通过第五阀门与所述换热器组的第四路进口密封相通,对应的第四路出口与尾气达标排放管道密封相通。
本发明具有下列有点:1)、气液分离是根据尾气组分沸点的不同,设计出一级或多级换热器,使其再不同的冷凝温度下液化分离相对应的有效组分,从而达到回收再利用的目的,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2、)气固分离采用特殊设计的换热器来保证温度降至微量有害外排组分的固化温度点以下,使有害组分全部固化,冻结到换热器上,保证在较长时间内,不会堵塞换热器,从而确保尾气达标排放;3)、整个装置的最低温度冷源根据企业特点有不同选择,既可选择自有系统的氮气循环制冷,又可以利用企业自有管道压力能或者低温液体气化潜热;4)、结构简单,成本低。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发明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中维,未经杨中维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1436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