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超声复合型二次空气喷射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1006483.5 | 申请日: | 2019-10-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8578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20 |
发明(设计)人: | 邸立明;孙万千;孙涛;刘铮 | 申请(专利权)人: | 燕山大学 |
主分类号: | F01N13/00 | 分类号: | F01N13/00;F01N3/28;F01N3/34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众志华清知识产权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3123 | 代理人: | 张建 |
地址: | 066004 河北***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超声 复合型 二次 空气 喷射 系统 及其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超声复合型二次空气喷射系统,属于汽车尾气净化处理领域,包括发动机、进气歧管、排气歧管、排气总管,所述进气歧管和排气歧管分别与发动机相连,排气总管一端与排气歧管相连,排气总管另一端与三元催化器相连,还包括引入空气的空气喷射系统,所述空气喷射系统包括两个空气喷射歧管,其中一个空气喷射歧管与排气歧管靠近发动机端或有专设喷气通道的汽缸盖相连,另一个空气喷射歧管与排气总管靠近三元催化器进气口处相连,所述空气喷射歧管与排气歧管以及排气总管连接的位置分别设置有超声波发射器。本发明改善发动机在全工况状态下的排放情况。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尾气净化处理领域,尤其是一种超声复合型的喷射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汽车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遍且重要的交通工具,但是汽车排放出的有害气体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自从世界上第一个车辆排气污染控制标准实施以来,二次空气喷射系统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在汽车上,其工作原理是空气泵将新鲜空气送入发动机排气歧管内,从而使排气的HC和CO进一步氧化和燃烧,即把导入的空气中的氧在排气管内与排气中的HC和CO进一步充分反应形成水蒸气和二氧化碳,从而降低了排气中的HC和CO的排放量。目前,传统二次空气喷射系统使用仍比较广泛,为提高喷射空气与排出废气在全工况下的反应速率和反应效果,降低有害气体的排放,则需要对二次空气喷射系统进行研究。
发明内容
本发明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超声复合型二次空气喷射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改善发动机在全工况状态下的排放情况。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超声复合型二次空气喷射系统,包括发动机、进气歧管、排气歧管、排气总管,所述进气歧管和排气歧管分别与发动机相连,排气总管一端与排气歧管相连,排气总管另一端与三元催化器相连,还包括引入空气的空气喷射系统,所述空气喷射系统包括两个空气喷射歧管,其中一个空气喷射歧管与排气歧管靠近发动机端或有专设喷气通道的汽缸盖相连,另一个空气喷射歧管与排气总管靠近三元催化器进气口处相连,所述空气喷射歧管与排气歧管以及排气总管连接的位置分别设置有超声波发射器。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空气喷射系统包括主管道,主管道入口设置有空气泵,主管道上设置有旁通阀,主管道出口设置有分流阀,所述分流阀分别连接有喷射歧管a和喷射歧管b,喷射歧管a上设置有单向阀a,喷射歧管b上设置有单向阀b。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空气喷射系统包括主管道,主管道入口设置有空气滤清器,主管道上设置有脉冲空气阀,主管道出口分叉形成喷射歧管d和喷射歧管e。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空气喷射歧管与排气歧管连接的位置分别设置有发射口顺着废气流动方向、逆着废气流动方向以及垂直废气流动方向的三个超声波发射器。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空气喷射歧管与排气总管连接的位置设置有发射口顺着废气流动方向、逆着废气流动方向以及垂直废气流动方向中的任意一个或者多个。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根据工况控制超声波发射器的工作模式,具体包括以下模式:
在发动机冷启动、怠速、小负荷、大负荷或全负荷工况下,所供给的是浓混合气,该工况下,空气喷射歧管与排气歧管连接处的发射口逆着废气流动方向的超声波发射器启动;
在发动机中等负荷工况下,供给经济混合气,该工况下,空气喷射歧管与排气歧管连接处的发射口顺着废气流动方向的超声波发射器启动;
在发动机全工况下,空气喷射歧管与排气歧管连接处的发射口垂直废气流动方向的超声波发射器持续启动;
在发动机全工况下,空气喷射歧管与排气总管连接处的超声波发射器持续启动。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取得的技术进步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燕山大学,未经燕山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0648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