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氮气及水蒸气分段脱臭降低油脂水解率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1002111.5 | 申请日: | 2019-10-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64501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13 |
发明(设计)人: | 罗淑年;袁泰增;张理博;于殿宇;陆庆明;何远华;唐守娟;刘振 | 申请(专利权)人: | 黑龙江精益检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1B3/14 | 分类号: | C11B3/14 |
代理公司: | 23206 哈尔滨龙科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高媛 |
地址: | 150030 黑龙江省哈*** | 国省代码: | 黑龙;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脱臭工艺 氮气 两段式 蒸汽 水蒸气 板式塔 水解 脱臭 脱除 加热 氧气 并用 低沸点物质 高沸点物质 安全领域 理论指导 汽提气体 脱臭处理 油脂水解 真空条件 植物油脂 脱色 传统的 排出 下段 食品加工 分段 引入 | ||
本发明利用氮气及蒸汽并用的方法来进行脱臭,采用两段式脱臭工艺来对脱色植物油脂进行脱臭处理,提出了一种利用氮气及水蒸气分段脱臭降低油脂水解率的方法。传统的脱臭工艺和两段式脱臭工艺选用蒸汽作为汽提气体,含有一定的氧气,油脂会发生水解和氧化,选用氮气费用又较为昂贵。本发明选用两段式脱臭工艺,在极度真空条件下,在上段板式塔中将油脂加热,在相对温度较低的条件下,通入氮气排出塔内以及油脂中的氧气,脱除油脂中的低沸点物质。油脂引出塔外继续加热后引入下段板式塔通入水蒸气脱除高沸点物质。所以利用氮气及蒸汽并用的两段式脱臭工艺,既可以降低油脂的水解及氧化又可以降低脱臭工艺的成本,为食品加工安全领域提供了理论指导。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油脂精炼领域,具体涉及利用分段式脱臭降低植物油脂水解率的方法。
背景技术
植物油脂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很重要的食用油,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能为人体提供日常所需的能量。在加工高品质油脂产品时往往要进行脱臭,油脂脱臭不仅可以除去油脂中的臭味成分,提高油脂的烟点,改善食用油的风味,还能有效的提高油脂的安全度。
目前,主要的脱臭方法有传统的蒸汽脱臭工艺、氮气代替蒸汽的脱臭工艺及蒸汽两段式脱臭工艺等。传统的脱臭工艺主要用水蒸气脱除油脂中的非甘三酯成分,油脂在高温条件下加热时间长,两段式脱臭工艺选用蒸汽作为汽提气体,虽然缩短了油脂在高温区域的停留时间,但水蒸气及油脂中仍有部分残留的氧分子,油脂会发生水解和氧化,全部选用氮气费用又较为昂贵。
发明内容
本发明选用分段式脱臭工艺,在极度真空条件下,在上段板式塔中将油脂加热,在相对温度较低的条件下,通入氮气排出塔内以及油脂中的氧气,降低油脂的水解和氧化。将油脂引出塔外继续加热后,引入下段板式塔通入蒸汽继续高温脱臭。分别利用氮气在低温条件下脱除低沸点物质,然后在高温条件下通入水蒸气,可以防止水蒸气液化,又可以缩短水蒸气中的氧气与高温油脂接触的时间,降低脱臭工艺的成本,可以得到更高品质的植物油脂,为食品加工安全领域提供了理论指导。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一:将一定量的脱色植物油脂引入双螺旋加热器中,调节其温度在150-210 ℃,进入上半段板式塔,调节脱臭时间为7-13 min,通入氮气量为0.2-0.6 %,酮类、醛类等物质被脱除。将油脂引出塔外继续加热,温度提高至230-270 ℃,将油脂引入下段板式塔通入蒸汽继续高温脱臭,选择脱臭时间为30-80 min,通入蒸汽量为0.2-0.8 %,脱除高沸点的脂肪酸等。脱臭后油脂从塔底流出,经螺旋板加热器与进塔油热交换后冷却,得到脱臭植物油脂,脱臭后植物油脂水解率低。
具体实施方式二: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的不同点在于调节上段板式塔的脱臭温度为160-200 ℃,进行脱臭,其它步骤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三: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的不同点在于调节上段板式塔的脱臭时间为8-12 min,进行脱臭,其它步骤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四: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的不同点在于调节上段板式塔的氮气通入量为0.1-0.5 %,进行脱臭,其它步骤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五: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的不同点在于调节下段板式塔的脱臭温度为230-260 ℃,进行脱臭,其它步骤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六: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的不同点在于调节下段板式塔的脱臭时间为30-70 min,进行脱臭,其它步骤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七: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的不同点在于调节下段板式塔的蒸汽通入量为0.3-0.7 %,进行脱臭,其它步骤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黑龙江精益检测有限公司,未经黑龙江精益检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00211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