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资源化处置炼钢二次除尘灰的系统及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995807.6 | 申请日: | 2019-10-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69921B | 公开(公告)日: | 2023-10-27 |
发明(设计)人: | 朱青德;魏国立;杨永刚;王国军;慕进文;崔张锋;陈亚团 | 申请(专利权)人: | 甘肃酒钢集团宏兴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B1/00 | 分类号: | C22B1/00;C22B1/16 |
代理公司: | 甘肃省知识产权事务中心代理有限公司 62100 | 代理人: | 罗崇莉 |
地址: | 735100 ***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资源 处置 炼钢 二次 尘灰 系统 及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资源化处置炼钢二次除尘灰的系统及其方法,系统包括粉罐车、喷粉罐、供气阀组、转炉一次除尘高架溜槽,粉罐车通过上料管道与喷粉罐进料端连接,喷粉罐中下部设有流态化装置,流态化装置通过流态化管与供气阀组连接,喷粉罐下部出料端设有喷射器,喷射器与供气阀组连接,另一端与转炉一次除尘高架溜槽连接,喷粉罐进料端设有安全阀和泄压阀,喷粉罐与喷射器之间设有下料控制阀;方法步骤包括卸料、上料、喷吹、反吹;本发明在喷吹过程中实现二次除尘灰的消解,在此过程中二次除尘灰由于水浸可脱除其中钾、钠、锌元素,脱除率达到50‑80%,后经沉淀后与OG泥一起压滤脱水后运至烧结配加,实现二次除尘灰的资源化循环利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冶金工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资源化处置炼钢二次除尘灰的系统及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钢铁工业的迅猛发展,产生了大量的固体废弃物,其中包括除尘灰,除尘灰不仅占用土地,还存在污染环境的隐患,而且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除尘灰特性复杂,其有效利用率低,目前的利用率不到80%,因此,高效循环利用除尘灰,降低粉尘外排量,实现有价元素回收利用,是钢铁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内容。除尘灰不仅含有数量可观的铁元素,而且含有一定数量的氧化钙、氧化镁、氧化铁、氧化锰等,是具有较高回收价值的冶金二次资源。
炼钢除尘灰可分为一次除尘灰和二次除尘灰,一次除尘灰是指在转炉冶炼过程在产生的灰,炼钢过程中炉内反应剧烈,产生的炉气量大,特别是在吹炼过程中,铁水中的碳剧烈地氧化,生产大量的CO和少量CO2气体,随同铁水中其它一些元素氧化所产生的少量气体,一起构成炉气,炉气中不可避免地夹带着大量氧化铁、金属和其它细小颗粒的固体烟尘。为回收转炉煤气,转炉烟气需净化处理,干法除尘净化的烟尘成为干灰,湿法净化的烟尘成为含尘污水。
二次除尘灰一般都采取布袋除尘,均为干灰,干灰在运输、卸料及存放过程中污染环境,炼钢二次除尘灰循环利用方面,目前主要有压制冷固球团及配加至烧结作为原料,压制冷固球团时,由于转炉二次除尘灰的特性,需建设消解池做消解处置,其压制冷固球团的难度远大于OG泥压制冷固球团;二次除尘灰配加至烧结时,由于二次除尘灰中碱金属含量高,烧结配加比例受到限制,且二次除尘灰产生量较少,实际配加时配加比例不好控制;以上两种处置方式均需将二次除尘灰运输至使用点,在运输、卸料及存放过程中会污染环境。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资源化处置炼钢二次除尘灰的系统。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资源化处置炼钢二次除尘灰的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炼钢二次除尘灰利用率低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资源化处置炼钢二次除尘灰的系统,包括粉罐车、喷粉罐、供气阀组、转炉一次除尘高架溜槽,所述粉罐车通过上料管道与喷粉罐进料端连接,所述喷粉罐中下部设有流态化装置,所述流态化装置通过流态化管与供气阀组连接,所述喷粉罐下部出料端设有喷射器,所述喷射器一端通过主吹气管与供气阀组连接,所述喷射器的另一端通过输料管道与转炉一次除尘高架溜槽连接,所述喷粉罐进料端设有安全阀和泄压阀,所述喷粉罐与喷射器之间设有下料控制阀。
进一步地,所述输料管道靠近喷射器一端的直径φ为30-50mm,靠近转炉一次除尘高架溜槽的一端直径φ为15-25mm。
进一步地,所述转炉一次除尘高架溜槽上还设有防护罩。
一种资源化处置炼钢二次除尘灰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卸料:将炼钢二次除尘灰由二次除尘灰灰仓卸灰至粉罐车;
步骤2)、上料:将步骤1)粉罐车中的二次除尘灰以氮气为载气从粉罐车内输送至喷粉管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甘肃酒钢集团宏兴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甘肃酒钢集团宏兴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9580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