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雨生红球藻的虾青素提取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986548.0 | 申请日: | 2019-10-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0713450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21 |
发明(设计)人: | 余建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启元堂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C403/24 | 分类号: | C07C403/24 |
代理公司: | 33246 浙江千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裴金华 |
地址: | 350000 福建省福州市平潭综合***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次破壁 雨生红球藻 红球藻 上层液 虾青素 超临界萃取 酸性稳定剂 静置分层 提取溶剂 酸溶液 提纯 过滤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雨生红球藻的虾青素提取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取雨生红球藻粉末,并加入酸性稳定剂,得到红球藻酸溶液;S2:将红球藻溶液进行一次破壁处理,得到一次破壁液;S3:向一次破壁液中加入提取溶剂后,再进行二次破壁,得到二次破壁液;S4:将二次破壁液过滤后,静置分层处理,取上层液;S5:将上层液进行超临界萃取提纯,即得到虾青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虾青素提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雨生红球藻的虾青素提取方法。
背景技术
虾青素最早发现于虾蟹的外壳中,是目前自然界发现的最强大的天然抗氧化素。与其他抗氧化素相比,虾青素兼具脂溶性及水溶性,因此更易于被人体吸收。虾青素的抗氧化能力,是维生素C的6000倍;维生素E的500-1000倍;是辅酶Q10的800倍。因此虾青素被应用为保健品在市场发售,尤其是在抗衰老领域的表现,虾青素被称为“超级维生素E”。
虾青素是人类对抗衰老、对抗疾病的重要补充剂,它清除自由基,提高人体免疫力,能够穿透血脑屏障等人体主要屏障,是唯一能够达到人体全身各处细胞的一种抗氧化剂。由于它超强的抗氧化性,为人类解决某些常见慢性病,如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动脉硬化、关节炎等开启了全新的篇章。它被国际医学和营养学界称为“红色奇迹”,它的发现和应用对于人类健康有着难以估量的意义和光明的未来。
虾青素分子式为C40H52O4,由于两端的羟基(-OH)旋光性原因,虾青素具有左旋、内消旋、右旋这3种异构型态,其中人工合成虾青素为3种结构虾青素的混合物(左旋占25%、右旋占25%,内消旋50%左右),极少抗氧化活性,与鲑鱼等养殖生物体内的虾青素截然不同。酵母菌源的虾青素是100%右旋,有部分抗氧化活性;上述两种来源虾青素主要用在非食用动物和物资的着色上。只有藻源的虾青素是100%左旋结构,具有最强的生物学活性。
目前,虾青素的来源大部分为人工合成,除人工化学合成方法之外,天然虾青素的生物来源一般有3种:水产品加工工业的废弃物、红发夫酵母(Phaffia rhodozyma)和微藻(雨生红球藻)。其中,废弃物中虾青素含量较低,且提取费用较高,不适于进行大规模生产。天然的红发夫酵母中虾青素平均含量也仅为0.40%。相比之下,雨生红球藻中虾青素含量却高达1.5%~3.0%,因此被看作是天然虾青素的“浓缩品”。
雨生红球藻被公认为自然界中生产天然虾青素的最好生物,因此,利用这种微藻提取虾青素无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已成为国际上天然虾青素生产的研究热点。
在虾青素的提取工艺中,其提取率与其破壁程度密切相关,目前大部分破壁处理均为单一的试剂破壁、研磨破壁或者超声破壁,无法对红球藻粉末进行较好的破壁分离,直接影响后续的提取效率;同时提取后的虾青素活性和提取过程中所受的温度和光照有着密切关系,一般温度大于55℃其活性就会降低,同时其活性也随着光照时长的增加而降低,这就会出现高提取率、低活性的情况发生,导致高活性的虾青素提取率不高,这样,就会增大较大的提取成本,以及虾青素的质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基于雨生红球藻的虾青素提取方法,通过二次破壁、低温、避光提取工艺来实现高提取率、高活性的虾青素提取方法。
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雨生红球藻的虾青素提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取雨生红球藻粉末,并加入酸性稳定剂,pH为5.0-6.5,得到红球藻酸溶液;
S2:将红球藻溶液进行一次破壁处理,得到一次破壁液;
S3:向一次破壁液中加入提取溶剂后,再进行二次破壁,得到二次破壁液;
S4:将二次破壁液过滤后,静置分层处理,取上层液;
S5:将上层液进行超临界萃取提纯,即得到虾青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启元堂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未经福建启元堂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8654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