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针灸埋线组件在审
申请号: | 201910971671.5 | 申请日: | 2019-10-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85002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20 |
发明(设计)人: | 张彩荣;郑雪平;孙雨晴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市中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H39/08 | 分类号: | A61H39/08;A61B17/34;D01F8/14;D01F8/02;D01F8/18;D01F1/10;A61L17/08;A61L17/04;A61L17/12;A61L17/10 |
代理公司: | 32285 南京先科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缪友菊 |
地址: | 210001***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针管 开口 缝合线 针本体 自由端 端头 针头 一端设置 卡持 埋线 针灸 体内 外部 延伸 安全 | ||
本发明公开一种针灸埋线组件,包括针本体和缝合线;所述针本体包括针管和设于针管一端的针头,所述针管上靠近针头处开设有第一开口,所述针管上位于第一开口的上方设有第二开口;所述缝合线的一端设置有用于卡持在患者体内的端头,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缝合线部分置于针管的内部,且其端头置于第一开口的内部,其自由端自第二开口延伸至针本体的外部。本发明具有操作准确、简单、快捷、安全的特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具体涉及一种针灸埋线组件。
背景技术
在中医的临床医疗中,经常采用埋线疗法:将线体埋入人体穴位进行物理治疗,也就是藉助埋入线体对穴位的持续刺激作用来替代传统的针灸治疗。埋线疗法是一种疗效良好的医疗手段,并在许多治疗、保健领域得到应用。但是,由于传统的埋线疗法具有一定的创伤,故在临床上已经很少应用。
近来一次性现代穴位埋线针,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针灸穴位埋线技术的弊端。但是,该工具在使用时,需要人工穿线,针线分离包装,工具繁琐,携带不便,而且对针刺入深度不能准确掌握;此外,目前临床医疗中所使用的线的质量参差不齐,其材质常常不能被人体吸收,需要定期取出,增加了患者的负担。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本发明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针灸埋线组件,具有操作准确、简单、快捷、安全的特点。
技术方案:本发明所述一种针灸埋线组件,包括针本体和缝合线;
所述针本体包括针管和设于针管一端的针头,所述针管上靠近针头处开设有第一开口,所述针管上位于第一开口的上方设有第二开口;
所述缝合线的一端设置有用于卡持在患者体内的端头,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缝合线部分置于针管的内部,且其端头置于第一开口的内部,其自由端自第二开口延伸至针本体的外部;
所述缝合线上由端头向自由端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倒刺;
所述缝合线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将聚-L-乳酸、聚对二氧环己酮、碳酸钙和胶原蛋白置于反应釜中,在温度为240-350℃、压力为1.5-2.5MPa的条件下制成熔融物,并经干燥、粉碎制成粒径为800-1300目的粉末;
S2、将羟乙基甲壳素溶于去离子水中,配成20-25wt%的纺丝原液;
S3、将步骤1获得的粉末加入步骤2中的纺丝原液中,在温度为100-120℃、转速为900-1300r/min条件下搅拌蒸发至粘稠状膏体;将获得的膏体置于喷丝机内,喷丝后封装保存即可制得缝合线。
优选地,所述第二开口设于针管上远离针头的一端。
优选地,所述缝合线的线径为不大于0.15mm,总长度为小于3cm。
优选地,所述缝合线的线径为0.1-0.15mm,总长度为1.5-2cm。
优选地,所述针管远离针头的一端设有针柄。
优选地,所述针管上设有控制埋线深度的刻度线。
优选地,所述聚-L-乳酸、聚对二氧环己酮、碳酸钙、胶原蛋白、羟乙基甲壳素的质量比为1-2:0.3-0.5:0.01-0.02:1-1.6:0.5-0.8。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在操作时,只需直接将所述针本体插入相应穴位内,即可完成埋线操作,起到穴位埋藏线体的持久刺激,代替针刺穴位,优选设有刻度线,操作准确、方便迅捷。当埋线结束后,抽出针本体,所述缝合线便自动埋留在穴位里,由于端头的设置,缝合线能够轻松地固定在患者体内,不会造成带出线体的现象,且所述缝合线上由端头向自由端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倒刺,能够在体内承受张力,对肌肉具有牵拉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市中医院,未经南京市中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7167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