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细胞培养物中添加脂质体提高有囊膜病毒滴度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963582.6 | 申请日: | 2019-10-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2320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27 |
发明(设计)人: | 王吉贵;刘维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7/00 | 分类号: | C12N7/00;C12R1/93 |
代理公司: | 北京卫平智业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92 | 代理人: | 张新利;谢建玲 |
地址: | 10019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细胞培养 添加 脂质体 提高 有囊膜 病毒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细胞培养物中添加脂质体提高有囊膜病毒滴度的方法,所述方法为:在生产有囊膜病毒时,在病毒增殖后期将100‑5000μL的脂质体或动物细胞膜破坏后水相的上层含有的脂层物质加入到细胞满度达80‑100%,75cm2的细胞培养瓶中。可提高产生完整病毒的数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制品领域的病毒生产制备,具体涉及一种细胞培养物中添加脂质体提高有囊膜病毒滴度的方法。
背景技术
病毒是一类不具细胞结构,具有遗传、复制等生命特征的微生物。病毒主要由内部的遗传物质和蛋白质外壳组成。由于病毒是一类非细胞生物体,故单个病毒个体不能称作单细胞,这样就产生了病毒粒或病毒体。病毒粒有时也称病毒颗粒或病毒粒子,专指成熟的、结构完整的和有感染性的单个病毒。核酸位于它的中心,称为核心或基因组,蛋白质包围在核心周围,形成了衣壳。衣壳是病毒粒的主要支架结构和抗原成分,有保护核酸等作用。衣壳是由许多在电镜下可辨别的形态学亚单位--衣壳粒所构成。核心和衣壳合称核心壳。有些较复杂的病毒,(一般为动物病毒,如流感病毒),其核心壳外还被一层含蛋白质或糖蛋白的类脂双层膜覆盖着,这层膜称为囊膜。囊膜中的类脂来自宿主细胞膜。有的囊膜上还长有刺突等附属物。囊膜的有无及其性质与该病毒的宿主专一性和侵入等功能有关。可将病毒分为有囊膜病毒和无囊膜病毒。有囊膜病毒包括痘病毒科、杆状病毒科、多DNA病毒科、嗜肝病毒科、反转录病毒科、披膜病毒科、黄病毒科、冠状病毒科、正粘病毒科、副粘病毒科、丝状病毒科、弹状病毒科、布尼病毒科、嵌沙样病毒科、疱疹病毒科、虹彩病毒科等成员。
病毒同所有的生物一样,具有遗传、变异、进化的能力,是一种体积非常微小,具有高度的寄生性,完全依赖宿主细胞的能量和代谢系统,获取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能量,离开宿主细胞,它只是一个大化学分子,停止活动。遇到宿主细胞它会通过吸附、侵入、增殖、成熟(装配)、释放子代病毒而显示典型的生命体特征。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的复制过程叫做复制周期。病毒复制的基本过程为:1、吸附,即病毒颗粒与细胞膜的受体发生相互作用后病毒颗粒特异性地吸附于宿主细胞表面;2、侵入,病毒吸附于宿主细胞膜后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进入细胞,此即侵入;3、脱壳,病毒在宿主细胞内脱去核壳,病毒核酸随后进入细胞的一定部位;4、病毒大分子的生物合成,病毒基因组进入宿主细胞后,一方面表达与合成病毒复制过程中所必需的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另一方面进行复制合成子代病毒核酸;5装配与释放,病毒核酸与壳体蛋白合成完毕后,在细胞核内或胞浆内装配成熟为病毒颗粒(核衣壳),有囊膜病毒还会利用细胞膜等生物膜成分合成出自己的囊膜,即成为子代病毒体,然后子代病毒体以不同方式从感染细胞中释放到细胞外环境中。有的病毒体形成了成熟的病毒粒子,有的仅有衣壳无核酸,有的有核酸和衣壳,但是缺乏囊膜。所以在疫苗生产中,有囊膜病毒的滴度常常会因此受到影响。
在实际生产中,利用细胞培养生产有囊膜病毒时,也发现部分病毒滴度不高,而在细胞裂解后发现有一些没有核酸或没有囊膜的类病毒颗粒。
脂质体亦称类脂小球、液晶微囊。是一种类似微型胶囊的剂型。
1971年英国莱门(Rymen)等人开始将脂质体作药物载体。脂质体是将药物包封于类脂质双分子层形成的薄膜中间而制成的超微型球状载体制剂。所谓载体可以是一组分子,包蔽于药物外,通过渗透或被巨噬细胞吞噬后,载体被酶类分解而释放药物,从而发挥作用。脂质体作为药物的载体可产生药物的定向作用,提高药物的疗效,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该剂型在抗癌药物中应用比较广泛。
根据脂质体的结构不同,脂质体可分为三类:
(1)单室脂质体(Unilamellar or Single Compartment Liposomes)。球径约为≤25μm,水溶性药物的溶液只被一层类脂双分子层所包封,脂溶性药物则分散于双分子层中。凡经超声波分散的脂质体混悬液,绝大部分为单室脂质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大学,未经中国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6358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融合目标检测与跟踪的视频半自动目标标注方法
- 下一篇:一种图像处理方法及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