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自立半干法预制柱连接及其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957187.7 | 申请日: | 2019-10-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72547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24 |
发明(设计)人: | 王春林;卿缘;何斌;曾滨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E04C3/34 | 分类号: | E04C3/34;E04B1/21 |
代理公司: | 32204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金诗琦 |
地址: | 211102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预制柱 预留孔 纵筋 预留孔道 砂浆 连接盒 抗剪 底板 工程设计 抗震性能 连接节点 螺栓固定 内螺纹孔 半干法 底板孔 现浇柱 上端 端头 放入 浇注 拧入 施工 围合 下端 现浇 注满 穿过 自立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立半干法预制柱连接及其施工方法,所述连接包括上预制柱和下预制柱,上预制柱的下端设置第一预留孔,下预制柱的上端设置第二预留孔,第一预留孔和第二预留孔相对正,围合而成的区域用于放置抗剪机构及浇注砂浆,上预制柱内设置连接盒和第一纵筋,下预制柱内设置第二纵筋,连接盒的顶板和底板分别与第一纵筋、第二纵筋相连。所述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将第一纵筋端头拧入内螺纹孔内;b、将抗剪机构放入第一预留孔和第二预留孔内;c、将第二纵筋穿过底板孔,用螺栓固定;d、通过第一预留孔道、第二预留孔道注满砂浆。本发明能够实现预制柱连接节点的抗震性能与现浇柱基本等同,可沿用现浇柱设计方法,方便工程设计。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预制钢筋混凝土构件连接,具体为一种自立半干法预制柱连接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建筑行业的转型升级,装配式建筑越来越受到工程界的关注。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作为一种工业化结构形式,在各种住宅、办公楼等建筑中广泛应用。对于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而言,预制柱间的连接性能对整体结构的承载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施工方法上来分,预制柱间的连接可分为“湿连接”和“干连接”。其中,“湿连接”预制柱通常具有与现浇柱等同的连接性能,但该种柱连接方式通过需要侧向支承先将柱固定,然后通过浇筑连接部位砂浆形成连接,此种连接方式往往需要大量的现场湿作业,难以高效发挥装配式建筑的优越性。“干连接”通常采用机械连接方式连接预制柱,该种方式通常无需侧向支承,具有高效的建造性能,但该方式的连接性能通常是“非等同现浇”的,具有自身设定的性能,相应的设计方法不够成熟。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能高效装配且连接界面具有较强抗剪能力的自立半干法预制柱连接,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兼顾“湿连接”和“干连接”优点的自立半干法预制柱连接的施工方法。
技术方案:本发明所述一种自立半干法预制柱连接,包括上预制柱和下预制柱,上预制柱的下端设置第一预留孔,下预制柱的上端设置第二预留孔,第一预留孔和第二预留孔相对正,围合而成的区域用于放置抗剪机构及浇注砂浆,上预制柱内设置连接盒和第一纵筋,下预制柱内设置第二纵筋,连接盒的顶板和底板分别与第一纵筋、第二纵筋相连。
连接盒底面与上预制柱的下端面在同一平面上。连接盒的底板上开设有底板孔。连接盒的顶板与第一纵筋螺纹固定连接,第二纵筋穿过底板孔通过螺栓与底板固定连接。第一预留孔和第二预留孔的截面为圆形或者矩形。抗剪机构为钢筋笼或H型钢。连接盒的数量为四个以上,分别设置在上预制柱的四角处,抗剪机构的数量为一个,优选地设置在上预制柱、下预制柱中心位置。下预制柱的侧边设置第二预留孔道。上预制柱的侧边设置第一预留孔道。
上述自立半干法预制柱连接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上预制柱的第一纵筋端头拧入连接盒顶板上的内螺纹孔内,使得第一纵筋与连接盒固定连接;
b、将抗剪机构放入上预制柱的第一预留孔和下预制柱的第二预留孔内;
C、将下预制柱的第二纵筋穿过连接盒的底板孔,用螺栓固定;
d、通过第一预留孔道、第二预留孔道注满砂浆。
有益效果:本发明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显著性特点:
1、能够实现预制柱连接节点的抗震性能与现浇柱基本等同,可沿用目前现浇柱的设计方法进行设计,方便工程设计;
2、将抗弯和抗剪主动分离,通过柱截面周边的螺栓连接抗弯,通过后浇带钢筋笼的混凝土抗剪键来抗剪,使用更加方便;
3、上预制柱的第一纵筋和下预制柱的第二纵筋通过连接盒和螺母进行连接,施工效率高,有利于充分发挥装配式建筑的建造高效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5718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