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有效
申请号: | 201910940643.7 | 申请日: | 2019-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8450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7 |
发明(设计)人: | 王晓鲁;罗禾佳;徐晨蕾;周建伟;李榕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72/04 | 分类号: | H04W72/04;H04W74/08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深佳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85 | 代理人: | 吴磊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数据处理 方法 装置 存储 介质 | ||
本申请公开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包括:网络设备获取目标波束或目标小区内包含传输时延差的目标信息,在根据传输时延差确定第一前导格式之后,确定用于指示第一前导格式和随机接入周期包含的随机接入时机的第一集合的第一配置信息,第一集合包含的随机接入时机之间的间隔大于或等于第一前导格式对应的前导长度;根据第一配置信息生成对应的第一配置索引。本申请技术方案能够根据不同波束或小区的传输时延差确定其所需的前导格式,然后进一步确定随机接入时机的配置信息,使得所配置的随机接入时机之间的间隔大于或等于其所需要的前导格式对应的前导长度,从而能够解决非陆地通信场景中前导检测窗重叠等等相互干扰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无线通信为用户提供了无限便利,包括语音通信、数据传输等。在长期演进(longterm evolution,LTE)和新空口(new radio,NR)的设计中,终端设备(user equipment,UE)接入网络的方式都是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方式。
在NR标准中,终端设备要接入网络,需要进行小区搜索和获取小区系统信息,从而与网络侧(基站/卫星等)取得下行同步。之后,终端设备需要获取小区的系统信息(systeminformation),并通过随机接入过程(random access procedure)与小区建立连接并取得上行同步。具体地,终端设备通过在网络侧配置的随机接入时机(physical random accessoccasion,RO)的资源上发送随机接入前导(preamble)以发起随机接入。前导由循环前缀(cyclic prefix,CP),Zadoff-chu序列,保护时间(guard time,GT)组成。CP的作用是补偿由于往返时延或往返时延差以及多径时延扩展造成的定时误差。一般Zadoff-chu序列和GT的长度不小于CP的长度。因此,当终端设备与网络侧的往返时延或往返时延差越大时,需要的前导长度越长。
目前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组织正在研究将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th generation,5G)NR标准适配到非陆地网络(non-terrestrial networks,NTN)。在NR中,基站与各波束(beam)服务的终端设备基本是在同一个海拔高度上,且各波束中终端设备之间的最大传输时延差(max differential delay)是相同的,同一小区内的不同波束采用相同的随机接入时机配置。
与NR陆地通信场景不同的是,非陆地网络的通信场景中,网络侧与各波束服务的终端设备不在同一海拔高度上,且距离较远,因此非陆地通信的小区直径更大,这就造成同小区内不同地理位置用户的往返时延差较大。例如,地球同步轨道(geostationary earthorbit,GEO)卫星场景的终端设备最大往返时延差可以达到1.6ms,该场景下要求前导最短长度为4.8ms。而NR支持的同小区内终端设备数据传输的最大往返时延差小于0.7ms,前导长度也远远小于非陆地通信中的需求。因此,如果在非陆地通信场景中仍采用NR的随机接入时机的配置来传输较长的前导,那么将会出现前导检测窗重叠等干扰问题,影响网络侧对前导的检测概率。另外,非陆地通信场景中存在同一小区的不同波束中终端设备之间的最大传输时延差不同的情况,使得同一小区的不同波束内所需要的前导长度不同。因此,若非陆地通信场景中仍然采用陆地通信场景中的同小区内的不同波束均采用相同的随机接入时机的不够灵活的配置方式,可能会产生时域资源浪费的情况。因此,如何实现非陆地场景中不同波束对应的随机接入时机的灵活配置从而避免因前导长度过长而导致的前导检测窗重叠等干扰问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处理方法,能够解决非陆地通信场景中前导检测窗重叠等等相互干扰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4064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