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动态监测轨道状态的行车防脱轨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10939721.1 | 申请日: | 2019-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1658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26 |
发明(设计)人: | 李代君;葛健;邱海棠;付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振光电力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K9/08 | 分类号: | B61K9/08 |
代理公司: | 上海海颂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58 | 代理人: | 季萍 |
地址: | 2120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动态 监测 轨道 状态 行车 脱轨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动态监测轨道状态的行车防脱轨装置,包括轨道和底盘机构,底盘机构的底端固定连接有车轮机构,底盘机构的底端左右两侧对称固定连接有与车轮机构相配合的支架,支架的内腔侧壁固定连接有与车轮机构相配合的激光位移传感器以及与车轮机构相配合的激光轮廓形传感器,底盘机构的底端中部固定安装有控制装置,底盘机构的底端左右两侧设有稳定机构;本发明通过激光位移传感器和激光轮廓形传感器随着整车的行走对轨道进行动态的检测,然后控制装置通过电动伸缩装置伸出第一伸缩杆,然后把上顶轮和侧顶轮顶在轨道上,增加整车与轨道之间的外部受力点,增加整车与轨道之间的稳定性,从而保证整车安稳运行或顺利停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行车防脱轨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可动态监测轨道状态的行车防脱轨装置。
背景技术
铁路轨道,简称路轨、铁轨、轨道等。用于铁路上,并与转辙器合作,令火车无需转向便能行走。轨道通常由两条平行的钢轨组成。钢轨固定放在轨枕上,轨枕之下为路碴。以钢铁制成的路轨,可以比其它物料承受更大的重量。轨枕亦称枕木,或路枕,功用是把钢轨的重量分开散布和保持路轨固定,维持路轨的轨距。一般而言,轨道的底部为石砾铺成的路碴。路碴亦称道碴、碎石或道床,是为轨道提供弹性及排水功能。铁轨也可以铺在混凝土筑成的基座上(在桥上就相当常见),甚至嵌在混凝土里面。
铁路轨道运行相对于公路运行,其危险性更低,运输量更大,稳定性更高,因此在世界范围内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基础。铁路轨道运行中最常见的问题是轨道车脱轨,因此预防轨道车脱轨是目前最主要的问题。但是,现有的防脱轨装置通常是在轨道车出现问题时才运行,具有延迟性,很难起到防脱轨的功能。
为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动态监测轨道状态的行车防脱轨装置,可以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动态监测轨道状态的行车防脱轨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可动态监测轨道状态的行车防脱轨装置,包括轨道和底盘机构,所述底盘机构的底端固定连接有与轨道相配合的车轮机构,底盘机构的底端左右两侧对称固定连接有与车轮机构相配合的支架,所述支架是U型结构,两个支架设在轨道的内侧,支架套设在车轮机构的外侧,支架的内腔侧壁固定连接有与车轮机构相配合的激光位移传感器以及与车轮机构相配合的激光轮廓形传感器,所述激光位移传感器设在激光轮廓形传感器的上方,所述底盘机构的底端中部固定安装有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分别与激光位移传感器和激光轮廓形传感器连接,底盘机构的底端左右两侧设有稳定机构,所述稳定机构包括两个稳定杆,两个所述稳定杆相互对称的分设在底盘机构的底端左右两侧,两个稳定杆设在轨道的外侧,稳定杆是V形结构,稳定杆的顶端通过第一铰架转动连接在底盘机构上,稳定杆的底端固定连接有顶杆,稳定杆与顶杆之间是一体成型制作而成,所述顶杆的顶端固定连接有与轨道相配合的上顶轮,顶杆的侧端固定连接有与轨道相配合的侧顶轮,所述底盘机构的底端左右两侧对称固定连接有电动伸缩装置,所述电动伸缩装置是倾斜设置,电动伸缩装置上的第一伸缩杆的活动端铰接在稳定杆上,所述电动伸缩装置连接控制装置,通过激光位移传感器和激光轮廓形传感器随着整车的行走对轨道进行动态的检测,一旦发现轨道变形或车距改变等问题时,激光位移传感器和激光轮廓形传感器则分别向控制装置发送信号,控制装置接受信号并处理,然后向电动伸缩装置发送信号,电动伸缩装置接受信号后,伸出第一伸缩杆,利用第一伸缩杆推动稳定杆,然后把上顶轮和侧顶轮顶在轨道上,增加整车与轨道之间的外部受力点,增加整车与轨道之间的稳定,从而保证整车安稳运行或顺利停车;整车能够通过激光位移传感器和激光轮廓形传感器提前发现轨道上的问题,而不是整车出现问题后才去解决,能减少整车脱轨现象的发生,进一步提高整车的安全性;当轨道处于正常状态时,控制装置向电动伸缩装置发送信号,电动伸缩装置收起第一伸缩杆,从而利用第一收缩杆收起上顶轮和侧顶轮,保证整车的正常运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振光电力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未经江苏振光电力设备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3972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