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钣金件压铆五金的软硬模模具及其使用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910923285.9 | 申请日: | 2019-09-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77364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11 |
| 发明(设计)人: | 温建福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浪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1D39/00 | 分类号: | B21D39/00;B21D37/10 |
| 代理公司: | 37205 济南舜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刘雪萍 |
| 地址: | 215100 江苏省苏州市吴***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压铆 软模板 钣金件 上模冲头 上模座 下模座 下模冲头 模具 五金 开发周期 一次性 冲头 开发 硬模 灵活 加工 | ||
一种用于钣金件压铆五金的软硬模模具及其使用方法,属于钣金件压铆技术领域,包括上模座和下模座,所述上模座下侧固定安装有上软模板,所述下模座上侧固定安装有下软模板,所述上软模板上固定安装有上模冲头,所述下软模板上固定安装有与上模冲头相对应的下模冲头,所述上模冲头和下模冲头与钣金件压铆五金位置相适应。共用一套上模座和下模座,针对不同钣金件压铆位置开发不同的软模板和安装预先加工好的冲头,相对于开发一整套模具,开发周期短,开发成本低廉,使用灵活便捷,能满足不同产品的需求,通用性好,一次性压铆完全,压铆效率高,压铆质量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钣金件压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钣金件压铆五金的软硬模模具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铁金产品有很多钣件需要铆五金,比如机座上锁主板的螺柱,上盖卡入底座的工字形五金,上盖卡入后窗的定位销五金等。
现今,铆五金工艺的加工过程为:在钣金加工行业,铆五金有两种工艺,一种是小批量生产模式是用铆钉机一个一个铆固;另一种是大批量性生产模式采用模具铆五金(铆五金模)。
铆钉机铆五金相对效率较低,一次只能铆一个五金,且铆大件时不好操作,因为下模的接触面积小,工件如果没有摆放水平就容易铆歪。铆钉机铆五金作业步骤是,两人把工件抬平,将工件孔对准下模孔,然后放入五金,踩启动踏板机台上模向下运行直到将五金压入工件内。每铆一个五金需要10~15秒,加工速度慢。优点是加工灵活,机台治具共用性强,新治具开发只需三天左右。适用于加工打样阶段的产品。
模具铆五金是通过开发一套工程硬模单独铆五金,优点是一次性可以压铆多个五金,作业效率高,且工件放入下模平稳不容易产生不良倾斜。缺点是不同工件的铆五金模一般都不能共用,需要专模专用,开发成本高且周期长。所以只有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开发模具进行压铆,否则没有价格优势。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今技术中铆钉机铆五金作业效率低、锚固质量差的问题和模具铆五金通用性差、需要专模专用、开发成本高且周期长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钣金件压铆五金的软硬模模具及其使用方法。
本发明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用于钣金件压铆五金的软硬模模具,包括上模座和下模座,所述上模座下侧固定安装有上软模板,所述下模座上侧固定安装有下软模板,所述上软模板上固定安装有上模冲头,所述下软模板上固定安装有与上模冲头相对应的下模冲头,所述上模冲头和下模冲头与钣金件压铆五金位置相适应。共用一套上模座和下模座,针对不同钣金件压铆位置开发不同的软模板和安装预先加工好的冲头,相对于开发一整套模具,开发周期短,开发成本低廉,使用灵活便捷,能满足不同产品的需求,通用性好,且一次性压铆完全,压铆效率高,压铆质量好。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还有,上述上模座下侧面和下模座上侧面均阵列有若干螺纹孔,所述上软模板通过紧固螺栓与上模座安装固定,所述下软模板通过紧固螺栓与下模座安装固定。通过紧固螺栓固定上软模板和下软模板,根据工件形状选择不同定位位置,能避免对工件压铆时的干涉,具有避位功能,使其通用性更好。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还有,上述螺纹孔为线性阵列,相邻螺纹孔的横向间距和纵向间距均为50cm。加工简单,易于实现。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还有,上述上软模板包括上侧的上软模板Ⅰ和紧贴上软模板Ⅰ下侧的上软模板Ⅱ,所述下软模板包括下侧的下软模板Ⅰ和紧贴下软模板Ⅰ上侧的下软模板Ⅱ。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还有,上述上模冲头后端设有上冲头挂台,所述下模冲头后端设有下冲头挂台;所述上软模板Ⅰ上开有与上冲头挂台匹配的上通孔Ⅰ,所述上软模板Ⅱ上开有与上模冲头匹配的上通孔Ⅱ,所述下软模板Ⅰ上开有与下冲头挂台匹配的下通孔Ⅰ,所述下软模板Ⅱ上开有与下模冲头匹配的下通孔Ⅱ。软模板上各种通孔加工简单,无需进行车、铣等机加工作业,安装固定冲头牢靠,开发效率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浪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浪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2328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箱变柜体生产用折弯装置
- 下一篇:一种冷凝器隔板与集流管外壁的铆接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