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控制节点的确定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10916959.2 | 申请日: | 2019-09-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1188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18 |
发明(设计)人: | 张宇超;丛培壮;王文东;阙喜戎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邮电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W4/029 | 分类号: | H04W4/029;H04W4/021;H04W4/46 |
代理公司: | 北京柏杉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13 | 代理人: | 马敬;项京 |
地址: | 100876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控制 节点 确定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控制节点的确定方法及装置,包括:每隔预设时长,获取预设控制范围内所有节点的位置和通信半径;根据每两个节点的位置和节点的通信半径,确定每两个节点间的连接关系;根据每两个节点间的连接关系,构建邻接矩阵;根据邻接矩阵,进行初等列变换,得到最简列阶梯矩阵;确定最简列阶梯矩阵中与其他行线性相关的行;从所确定的行对应的节点中选择控制节点。应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从预设控制范围内所有节点中选择出部分的节点作为控制节点,而不是将所有节点均作为控制节点,减少了控制节点的数量,进而大大节省了智能交通网络的部署成本和通信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物联网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控制节点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物联网和移动边缘计算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网络,网络中的数据流量越来越大。在智能交通网络中,车辆就是网络中的节点,车辆随时都会移动或静止,某一区域或路段车流量随时都会增加或减少。由于智能交通网络具有上述动态特性,这使得智能交通网络中节点的连接状态和网络拓扑结构频繁变化,很难实现可控性。
现有技术中,为解决上述问题,向智能交通网络中的每个车辆输入一个控制信号,使得每个车辆都成为控制节点。控制节点可以针对网络情况控制自身和其他车辆的移动方向或速度,从而避免车辆的拥堵或碰撞,从而实现整个网络的可控。由于智能交通网络具有动态特性,每个控制节点会产生大量的数据流量,以控制自身和其他车辆的移动方向或速度,进而耗费大量通信成本。另外,现有智能交通网络中的每个车辆都是控制节点,而控制节点的制造成本较高,这导致智能交通网络的部署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控制节点的确定方法及装置,以在实现对智能交通网络中车辆的控制的同时,减少智能交通网络中控制节点的数量,节省智能交通网络的部署成本和通信成本。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控制节点的确定方法,包括:
每隔预设时长,获取预设控制范围内所有节点的位置和通信半径;
根据每两个节点的位置和节点的通信半径,确定每两个节点间的连接关系;
根据每两个节点间的连接关系,构建邻接矩阵,所述邻接矩阵中每一行的元素对应同一节点,所述邻接矩阵中每一列的元素对应同一节点,所述邻接矩阵中每一元素的值表示该元素对应的两个节点间的连接关系,第n行的元素对应的节点和第n列的元素对应的节点相同,所述n大于等于1且小于等于所述预设控制范围内节点的数量;
根据所述邻接矩阵,进行初等列变换,得到最简列阶梯矩阵;
确定所述最简列阶梯矩阵中与其他行线性相关的行;
从所确定的行对应的节点中选择控制节点。
可选的,所述根据每两个节点的位置和节点的通信半径,确定每两个节点间的连接关系的步骤,包括:
根据每两个节点的位置,计算每两个节点之间的欧氏距离;
针对每两个节点,若该两个节点之间的欧氏距离小于等于该两个节点的通信半径中的最小值,确定该两个节点之间存在连接关系;若该两个节点之间的欧氏距离大于该两个节点的通信半径中的最小值,确定该两个节点之间不存在连接关系。
可选的,所述根据每两个节点间的连接关系,构建邻接矩阵的步骤,包括:
构建初始矩阵,所述初始矩阵的行数和列数均与所述预设控制范围内节点的数量相同,所述初始矩阵中每一行的元素对应同一节点,所述初始矩阵中每一列的元素对应同一节点;第n行的元素对应的节点和第n列的元素对应的节点相同,所述n大于等于1且小于等于所述预设控制范围内节点的数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邮电大学,未经北京邮电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1695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