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反向路径转发RPF检查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10900954.0 | 申请日: | 2019-09-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1762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03 |
发明(设计)人: | 谢经荣;夏阳;刘毅松;李良格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12/46 | 分类号: | H04L12/46;H04L29/12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深佳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85 | 代理人: | 常忠良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反向 路径 转发 rpf 检查 方法 装置 | ||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RPF检查方法,尾节点接收到来自头节点的组播数据报文之后,可以获取该组播数据报文中携带的组播源地址、组播组地址以及封装信息。而后根据该组播源地址、组播组地址以及第一对应关系,获得用于标识组播数据报文对应的上游组播下一跳UMH节点的第一标识。另外,尾节点还可以根据组播数据报文的封装信息,以及第二对应关系,得到用于标识组播数据报文对应的头节点的第二标识。得到第一标识和第二标识之后,尾节点可以根据第一标识和第二标识进行RPF检查。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前述第一标识和第二标识的数据长度均小于128比特,故而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对两个小于128比特的数据进行比较,从而简化RPF检查。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反向路径转发RPF检查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可以在运营商的提供的核心网的网络边缘节点(provider edge,PE)上部署虚拟专用网络(virtual private network,VPN)。相应的,VPN实例可以用来处理组播业务。其中,组播业务能够将组播数据报文从一个PE,发送到该组播组中的一个或者多个其它PE。
在实际应用中,当将组播数据报文从一个PE发送到多个其他PE时,接收到该组播数据报文的PE,比如尾节点,需要针对接收到的组播数据报文,进行反向路径转发(reversepath forwarding,RPF)检查。尾节点根据检查结果确定是否转发该组播数据报文。其中,RPF检查指的是确定该组播数据报文是否来自选定的上游组播下一跳(upstreammulticast hop,UMH)节点。如果是,则尾节点转发该组播数据报文,否则,丢弃该组播数据报文。
当部署了VPN的运营商网络为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6,IPv6)网络时,实现组播业务的尾节点所进行RPF检查较为复杂。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RPF方法及装置,用于简化RPF检查。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反向路径转发检查方法,尾节点接收到来自头节点的组播数据报文之后,可以对该组播数据报文进行解析,得到该组播数据报文中携带的组播源地址、组播组地址以及封装信息。确定组播源地址、组播组地址之后,可以根据该组播源地址、组播组地址以及第一对应关系,获得用于标识组播数据报文对应的上游组播下一跳UMH节点的第一标识。其中,该第一对应关系中包括组播源地址、组播组地址和第一标识之间的映射关系。因此,确定组播源地址和组播组地址之后,即可根据第一对应关系,确定第一标识。另外,尾节点还可以根据组播数据报文的封装信息,以及第二对应关系,得到用于标识组播数据报文对应的头节点的第二标识。得到第一标识和第二标识之后,尾节点可以根据第一标识和第二标识进行RPF检查。可以理解的是,在IPv6网络中,节点的地址均利用128比特来表示,因此,若在进行RPF检查时,需要将两个128比特的数据进行比较,导致RPF检查较为复杂。而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前述第一标识和第二标识的数据长度均小于128比特,故而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对两个小于128比特的数据进行比较,从而完成RPF检查。由此可见,利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案,与传统技术相比,简化了RPF检查。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前述第一对应关系可以是尾节点预先生成的。具体地,尾节点可以接收用户边缘节点发送的组播加入消息,该组播加入消息中包括组播源地址和组播组地址。尾节点接收到该组播加入新消息之后,可以对该组播加入消息进行解析,得到该组播加入消息中的组播源地址,并基于该组播源地址获得UMH节点的IPv6地址。而后,尾节点根据UMH节点的IPv6地址获得与该UMH节点的IPv6地址对应的第一标识,并建立组播源地址、组播组地址和第一标识之间的对应关系,即建立该第一对应关系。以便后续进行RFP检查时,基于第一对应关系确定第一标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90095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