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钠-空气热交换器有效
申请号: | 201910887564.4 | 申请日: | 2019-09-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8095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04 |
发明(设计)人: | 杨红义;叶原武;申凤阳;余华金;朱丽娜;刘佳;宋广懂;龚雪婷;裴志勇;武志广;吴水金;吕明宇;武琦;庄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21C15/14 | 分类号: | G21C15/14;G21C15/253;G21C15/26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张成新 |
地址: | 10241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空气 热交换器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钠‑空气热交换器,包括:筒体,筒体顶端设有出口风门,底端设有进口风门;上集流管,上集流管的一端与钠进口管连通;下集流管,下集流管的一端与钠出口管连通;上集流管和下集流管之间连通有换热管束;流量分配器,流量分配器设于筒体内腔的中心区域;其中,钠进口管和钠出口管设于筒体的同一侧;上集流管和下集流管为环形,且具有自其表面向外突出形成的管接头,换热管束与上集流管和下集流管通过管接头连接。本发明钠‑空气热交换器通过优化设计集流管、集流管和换热管的连接方式、风门等结构使得热交换器具有换热效率高、流动阻力小、结构紧凑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例涉及热交换器,具体涉及一种钠-空气热交换器。
背景技术
池式钠冷快堆的事故余热排出系统具有非能动性,当反应堆发生事故,堆芯余热无法通过主热传输系统排出时,则通过事故余热排出系统将反应堆余热排出。事故余热排出系统主要包括其他热交换器、中间回路管道、钠-空气热交换器和拔风烟囱等,当发生事故工况时,首先是其他热交换器将堆芯的热量排出至中间回路管道,然后中间回路管道将热量传输至钠-空气热交换器,最后经钠-空气热交换器将热空气通过拔风烟囱排出。其中,钠-空气热交换器可采用自然循环的流动方式,通过钠、空气两种介质的逆向流动实现换热。
目前,在热交换器领域,常见的有干式、湿式、半干式空气热交换器,这类热交换器的结构不紧凑,且需要强制循环实现换热。为实施反应堆换热常用的热交换器有带鼓风机的蛇形翅片管钠-空气热交换器(强制循环)、蛇形翅片管自然对流钠-空气热交换器、光管螺旋管型钠-空气热交换器等,然而,这些热交换器的应用存在以下弊端:(1)为实现自然循环驱动,需要增大流通换热面积(主要涉及翅片管层数等),从而易造成设备体积庞大,结构不紧凑,以及增加设备成本;(2)为增大自然循环驱动力,需要大幅增加拔风烟囱的高度,这将为厂房的建造带来困难等。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个方面,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钠-空气热交换器,通过自然循环实现换热,该钠-空气热交换器通过优化设计集流管、集流管和换热管的连接方式、风门等结构使得热交换器具有换热效率高、流动阻力小、结构紧凑等优点。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钠-空气热交换器,包括:筒体,所述筒体顶端设有出口风门,底端设有进口风门;上集流管,所述上集流管的一端与钠进口管连通,且所述上集流管与中部筒体的内壁相连接;下集流管,所述下集流管的一端与钠出口管连通,且所述下集流管与下部筒体的内壁相连接;所述上集流管和下集流管之间连通有换热管束;以及,流量分配器,所述流量分配器设于筒体内腔的中心区域,所述流量分配器的顶端与上集流管相连接,所述流量分配器的底端与下部筒体的内壁相连接;其中,所述钠进口管和钠出口管设于筒体的同一侧;其中,所述上集流管和下集流管为环形,且所述上集流管和下集流管具有自其表面向外突出形成的管接头,所述换热管束与所述上集流管和下集流管通过所述管接头连接。
优选地,所述上集流管和下集流管分别相对于筒体中线对称设置;所述换热管束平行于筒体中线设置,并且相对于上集流管和下集流管呈同心环形排列。
优选地,所述换热管束与所述上集流管和下集流管采用对接焊的方式连接。
优选地,沿所述换热管束的竖直方向上,在相邻的换热管之间设有管束支撑结构。
优选地,所述换热管束的两端设置成弯曲段。
优选地,所述流量分配器设置成具有不同半径的锥形组合,所述流量分配器设于换热管束的中心区域。
优选地,所述筒体的外壁上设有电加热器和保温层。
优选地,所述筒体的底端设有钠排放管。
优选地,所述进口风门为单段式;所述出口风门为双段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8756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