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降雨信息智慧检测装置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875230.5 | 申请日: | 2019-09-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0632682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31 |
发明(设计)人: | 杨启良;周平;曹春号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W1/14 | 分类号: | G01W1/14;G01F23/296;G01D2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50093 云***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降雨信息 用户手机终端 数据处理模块 降雨 检测模块 数据信息 发送 检测 检测技术领域 物联网服务器 测量精度高 温湿度信息 液位测量管 操作指令 检测装置 气象信息 实时查看 液位信息 用户在线 远程操控 远程控制 物联网 手机 存储 传输 分析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降雨信息智慧检测装置及方法,属于气象信息检测技术领域。该装置包括降雨信息检测模块,用于检测降雨起止信息、液位信息和液位测量管内的温湿度信息;数据处理模块,用于对降雨信息进行传输、存储、分析与处理,形成数据信息,数据信息包括降雨量、降雨强度和降雨历时;物联网服务器,用于将处理后降雨信息发送至用户手机终端,同时将用户手机终端操作指令发送至数据处理模块,远程控制降雨信息检测模块执行动作;以及用户手机终端。本发明结构简单,成本低,测量精度高,检测各种降雨量等级的降雨信息,通过物联网及时发送降雨信息至用户手机终端,用户在线实时查看降雨信息,通过手机对装置远程操控,实现降雨信息的智慧检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降雨信息智慧检测装置及方法,属于气象信息检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雨量计被广泛应用于水利、农业、气象、交通等领域,主要用于降雨量、降雨强度、降雨历时等降雨数据检测。目前使用较多的雨量计有:翻斗式雨量计、虹吸式雨量计、称重式雨量计。但这些雨量计在使用过程中却发现存在以下缺点:①承雨口大多采用漏斗式承雨口进行收集降雨,这种结构容易被树叶等杂物堵塞,影响降雨信息的检测;②降雨太小或过大时无法进行准确测量,导致测量精度不高;③缺少降雨起止信息的准确检测,不能准确反映降雨历时信息;④由于长期在野外检测,雨量计的机械结构常常因为锈蚀而导致检测误差。国外使用光学检测技术研发的雨滴谱仪能准确地检测降雨量、降雨强度、降雨历时等信息,如德国的Parsivel雨滴谱仪和LAM雨滴谱仪,但由于其安装复杂、体积较大,不易安装,并且价格昂贵,难以被广泛应用。
超声波技术凭借其方向性好、灵敏度高等优点,被广泛用于金属探索、测距、水位和流量等检测。在工业领域,通常使用超声波传感器在容器外壁进行液位检测,由于室内的温湿度因素波动不大,容易进行温湿度补偿修正。将超声波安装在桶底进行降雨液位检测,但野外环境因素角度,使得超声波受环境温湿度、风速、容器壁和降雨温度等因素影响,导致降雨量、降雨强度、降雨历时等降雨数据信息检测不精准,尤其是降雨历时这一数据信息,因此现有的超声波雨量计也没有被广泛推广使用。
如何设计出低成本、检测精度高,且能实现降雨信息在线查看与远程操控的降雨信息检测装置并未见报道。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及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降雨信息智慧检测装置及方法,本发明结构简单,成本低,测量精度高,可以满足各种降雨量等级的降雨信息检测,并运用物联网技术将降雨信息及时发生至用户手机终端,用户可以在线实时查看降雨信息,也能通过手机对装置进行远程操控,实现降雨信息的智慧检测。
本发明为解决其技术问题而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降雨信息智慧检测装置,
包括降雨信息检测模块,用于检测降雨起止信息、液位信息和液位测量管内的温湿度信息;
数据处理模块,用于对降雨信息进行传输、存储、分析与处理,形成数据信息,数据信息包括降雨量、降雨强度和降雨历时;
物联网服务器,用于将处理后降雨信息发送至用户手机终端,同时将用户手机终端操作指令发送至数据处理模块,远程控制降雨信息检测模块执行动作;
用户手机终端。
所述降雨信息检测模块包括顶端开口的盛雨桶2、液位测量管3、超声波传感器4、温湿度传感器5、雨水传感器6,液位测量管3竖直设置在盛雨桶2外侧且与盛雨桶2底部连通,超声波传感器4、温湿度传感器5均设置在液位测量管3的顶部且其感应探头延伸至液位测量管3的腔体内,盛雨桶2的底部设置有进水口17和排水口18,进水口17外接进水管,排水口18外接排水管,雨水传感器6设置在盛雨桶2外侧,雨水传感器6的雨水传感器接线端21、超声波传感器4的超声波传感器接线端22、温湿度传感器5的温湿度传感器接线端23分别通过信号线与数据处理模块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理工大学,未经昆明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7523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