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强抗渗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855216.9 | 申请日: | 2019-09-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26635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03 |
发明(设计)人: | 李海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金磐石新型建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28/02 | 分类号: | C04B28/02;C04B20/02;C04B20/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000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抗渗混凝土 纤维组合物 重量份 抗渗 高吸水树脂 聚丙烯纤维 三氧化二硼 粉煤灰 钢渣 改性橡胶 粗骨料 甲酸钙 减水剂 聚酰胺 抗渗性 碳纤维 质量比 泵送 矿粉 石膏 碎石 制备 水泥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强抗渗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高强抗渗混凝土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320‑350份水泥、120‑150份粉煤灰、65‑95份矿粉、850‑900份碎石、820‑850份中砂、2‑6份减水剂、170‑190份水、10‑26份抗渗组合物、100‑120份粗骨料;抗渗组合物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10‑25份改性橡胶颗粒、15‑25份纤维组合物、20‑30份钢渣、10‑15份三氧化二硼、15‑25份石膏、10‑15份高吸水树脂;纤维组合物为质量比为1:0.7‑1.4:0.4‑0.8:1.5‑2.5的碳纤维、聚丙烯纤维、甲酸钙和聚酰胺。本发明的高强抗渗混凝土具有强度高,抗渗性好,易泵送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材料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高强抗渗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混凝土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混凝土是当代最主要的土木工程材料之一;它是由胶凝材料、颗粒状集料、水、以及必要时加入的外加剂和掺合料按一定比例配制、经均匀搅拌、密实成型、养护硬化而成的一种人工石材。随着建筑物对混凝土自身强度的要求越来越高,高强度混凝土也应运而生。
现有技术中,申请号为CN200810229940.2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高强度混凝土,它由下述原料组成,按每立方米混凝土所含成分的重量含量计:水泥530-570kg/m3、细骨650-750kg/m3、粗骨料900-1000kg/m3、掺和30-70kg/m3、减水剂10-20kg/m3、水160-170kg/m3;所述的水泥选用P.II52.5R水泥,高强度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为C65以上。
现有的这种高强度混凝土中采用了高强水泥以提高胶凝效果,而高强水泥在水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造成高强度混凝土内部的温度上升,而导致高强度混凝土内部失水收缩和形成大量的微孔通道或毛细孔道,进而产生裂缝,导致抗渗效果变差。
现有技术中,提高混凝土抗渗性的常见方法是掺用引气型外加剂,使混凝土内部产生不连通的气泡,截断毛细管通道,改变孔隙结构,从而提高混凝土的抗渗性;另外一种是添加使混凝土产生膨胀的膨胀外加剂,不仅可以减少或消除干缩的体积缩小,而且还可以堵塞和充填混凝土的毛细孔隙,提高抗渗能力。然而掺用引气型外加剂和膨胀外加剂的使用均有不足之处,其在提高混凝土抗渗性能时,对混凝土的力学性能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其中掺用引气型外加剂,使混凝土内部产生不连通的气泡,截断毛细管通道的同时,导致了混凝土在气泡区域水化受限强度较差,且气泡区域的碱骨料反应较为活跃,导致分布并不均匀的气泡在其外侧区域的混凝土因膨胀而应力集中,混凝土整体韧性降低,强度低且易断裂。而掺入膨胀剂的混凝土受膨胀率的影响,膨胀率增大,混凝土的强度等力学性能则降低。
因此,研制一种具有强度高,抗渗性能优异的混凝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强抗渗混凝土,其具有强度高,抗渗性能优异的优点。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强抗渗混凝土的制备方法,其具有简单易操作的优点。
为实现上述第一个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强抗渗混凝土,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320-350份水泥、120-150份粉煤灰、65-95份矿粉、850-900份碎石、820-850份中砂、2-6份减水剂、170-190份水、10-26份抗渗组合物、100-120份粗骨料;
所述抗渗组合物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10-25份改性橡胶颗粒、15-25份纤维组合物、20-30份钢渣、10-15份三氧化二硼、15-25份石膏、10-15份高吸水树脂;
所述纤维组合物为质量比为1:0.7-1.4:0.4-0.8:1.5-2.5的碳纤维、聚丙烯纤维、甲酸钙和聚酰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金磐石新型建材有限公司,未经青岛金磐石新型建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5521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纤维增强复合节能材料
- 下一篇:一种疏水硅溶胶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