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面胶带有效
申请号: | 201910851305.6 | 申请日: | 2014-09-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1955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12 |
发明(设计)人: | 丁军义;吉田升;尹浪飞;佐藤正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9J7/40 | 分类号: | C09J7/40;C09J7/20;C09J7/25;C09J133/08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李茂家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面 胶带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双面胶带,所述双面胶带无论先从哪一侧剥离、都能容易地将剥离衬垫剥离。提供具有基材层、分别在该基材层两面依次层叠的粘合剂层、和分别在该粘合剂层依次层叠的剥离衬垫的双面胶带。上述剥离衬垫的与前述粘合剂层表面接触的表面按JIS Z0237测得的剥离力均在0.01N/50mm以上且低于0.30N/50mm。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4年9月16日、申请号为201480051400.3、发明名称为“双面胶带”的中国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粘合胶带,具体地,涉及一种能良好地适用于各种办公自动化设备、便携式设备、电子部件的制造(组装)用的双面胶带。
背景技术
近年来,手机、数码相机、PDA(个人数字助理,又称掌上电脑)等便携式设备的小型化不断发展。因此,所搭载的各种电子部件也需要小型化和薄型化。例如,作为便携式设备的代表性例子的手机,其中使用的主要部件都处在薄层化的趋势中。通常,便携式设备的显示部分主要由LCD模块和背光单元构成,为发挥发光、反射、遮光、导光等功能,层叠有各种片状部件。为此,设计出用于组装(接合)这些部件的双面胶带(参见专利文献1)。
如图1所示,代表性的双面胶带的构成是,在基材层11的一个表面形成有粘合剂层12,在另一个表面12’形成有粘合剂层12’。上述双面胶带10中,常见的形态有,粘合剂层12’由剥离衬垫(防粘膜)13保护,并且,以使粘合剂层12与剥离衬13的另一侧表面(与粘合剂层12’相反一侧的表面)接触的方式被卷成卷筒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日本特开2012-52099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作为上述双面胶带中使用的剥离衬垫13,基于剥离衬垫的剥离操作性等考虑,设置在由基材层11及在其两侧表面形成的粘合剂层12和12’构成的粘合体的一侧表面的剥离衬垫与粘合体一侧表面之间的剥离力(从粘合体上将剥离衬垫剥离所需要的力)与设置在粘合体另一侧表面的剥离衬垫与粘合体另一侧表面之间的剥离力通常是不同的。
将这样的双面胶带用于上述电气、电子部件等被粘体中时,通常在使用时,先将双面胶带中剥离力小的一侧(轻剥离侧)的剥离衬垫剥离,贴在被粘体的任一个部件上,然后将剥离力大的一侧(重剥离侧)的剥离衬垫剥离,贴在另一个部件上。
因此,在使用以往的双面胶带时,需要先(比重剥离侧的剥离衬垫更早地)将轻剥离侧的剥离衬垫剥离,这样,在将剥离衬垫剥离时,需要先确认哪一侧是轻剥离侧。此外,重剥离侧的剥离力与轻剥离侧的剥离力之差〔(重剥离侧的剥离力)-(轻剥离侧的剥离力)〕过小时,有时会有剥离操作性等方面的问题。而若上述剥离力之差过大,则先剥去重剥离侧的剥离衬垫时,有时在轻剥离侧的剥离衬垫与粘合剂层表面之间的界面上会出现“浮起”(出现空隙的现象)以至剥离(所谓的“非期望的被剥离现象”)。而且,由于需要先将轻剥离侧的剥离衬垫剥离,因此,当贴附在双面胶带中各粘合剂层表面(粘合面)上的部件已确定时,将部件贴附在双面胶带上的顺序也由此确定,使用双面胶带时的自由度(选择性)和操作性低。另一方面,在与贴附部件的顺序相对应、在双面胶带的表面设置剥离衬垫(轻剥离衬垫、重剥离衬垫)的情况下,制作双面胶带时的自由度(选择性)和操作性下降。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难以发生上述浮起或非期望的被剥离现象的双面胶带。
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从任一侧剥离衬垫剥离,都能够容易地使该剥离衬垫从粘合面上剥离的双面胶带。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发现,将双面胶带中与粘合剂层接触的2片剥离衬垫的接触面均制成轻剥离型,能够制作上述难以发生浮起或非期望的被剥离现象的双面胶带。此外还发现,这样,在使用胶带时,无论将哪一侧剥离衬垫先剥离,都能够容易地将剥离衬垫剥离,从而能够提高使用时的自由度和操作性。本发明是在上述发现的基础上完成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东电工株式会社,未经日东电工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5130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自主驾驶的异构计算架构硬件/软件协同设计
- 下一篇:固体电池的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