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点对点无线通信控制方法、装置、终端及可读存储介质有效
| 申请号: | 201910822021.4 | 申请日: | 2019-09-02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81596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18 |
| 发明(设计)人: | 姜东帅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百佑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4W72/04 | 分类号: | H04W72/04;H04W76/14;H04W76/10 |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成律师事务所 11646 | 代理人: | 许书音 |
| 地址: | 102300 北京市门头沟区石***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点对点 无线通信 控制 方法 装置 终端 可读 存储 介质 | ||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点对点无线通信控制方法、装置、终端及可读存储介质,该点对点无线通信控制方法包括在上电初始化时,从预定N个等级的信道带宽中以预设顺序选取相应信道带宽使发射机与接收机进行预定次数的握手通信,其中,第一等级至第N等级的信道带宽依次增大,N为大于等于2的整数,判断预设次数的握手通信是否成功,根据判定结果确定是否继续选取下一等级的信道带宽进行预定次数的握手通信并进行判断,利用相应的判定结果根据预设规则选取相应的信道带宽作为发射机与接收机的通信带宽。在满足发射机与接收机能建立通信连接的情况下,适当调整所述信道带宽来提高系统的工作效率,也确保了点对点无线通信的稳定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点对点无线通信控制方法、装置、终端及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的发展与市场增长非常迅速,越来越多的设备可以连接到云,所以越来越多的智能硬件产品如家具自动化、安防系统门禁系统等都会用到无线通信技术,如Sub-1GHz、WIFI、蓝牙和ZigBee等。其中,Sub-1GHz无线通信具有最长的连接距离、更高的可靠性、非常低的功耗等独特性能,常常被应用到点对点无线通信的设计方案中,但是由于使用环境不可能绝对平坦、遮蔽物、天气等因素的影响,这样会导致无线通信的效率和稳定性降低。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提高无线通信的稳定性和无线通信的工作效率的点对点无线通信控制方法、装置、终端及可读存储介质,来解决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具体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点对点无线通信方法,包括:
在上电初始化时,从预定N个等级的信道带宽中以预设顺序选取相应信道带宽使发射机与接收机进行预定次数的握手通信,其中,第一等级至第N等级的信道带宽依次增大,N为大于等于2的整数;
判断预设次数的握手通信是否成功,根据判定结果确定是否继续选取下一等级的信道带宽进行所述预定次数的握手通信并进行所述判断;
利用相应的判定结果根据预设规则选取相应的信道带宽作为所述发射机与所述接收机的通信带宽。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预设顺序为以第一等级至第N等级的顺序选取相应信道带宽使所述发射机与所述接收机进行所述预定次数的握手通信;
所述预设规则包括:对于各个等级的信道带宽,若所述预定次数的握手通信均成功,则选取下一等级的信道带宽进行所述预定次数的握手通信,若第N等级的信道带宽只要出现一次的握手通信失败,则以第N-1等级的信道带宽用于所述发射机与所述接收机之间的无线通信。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预设顺序为以第N等级至第一等级的顺序选取相应信道带宽使发射机与接收机进行预定次数的握手通信;
所述预设规则包括:对于第N等级的信道带宽,若所述预定次数的握手通信均成功,则选取第N等级的信道带宽作为发射机与接收机的通信带宽;若第N等级的信道带宽只要出现一次的握手通信失败,则降低信道等级以第N-1等级的信道带宽进行所述预定次数的握手通信,直至相应等级的信道带宽下的所有握手通信均成功,则选取该相应等级的信道带宽作为所述发射机与所述接收机的通信带宽。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若在第一等级的信道带宽下,所述预定次数的握手通信中也出现至少一次失败并且有至少一次成功,则将所述第一等级的信道带宽作为所述发射机与所述接收机的通信带宽。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若在第一等级的信道带宽下,所述预定次数的握手通信中均失败,则调整所述发射机与所述接收机的相关参数,所述相关参数包括所述发射机与所述接收机的之间的距离、所述发射机的发射功率等其中的一种或多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百佑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百佑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82202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