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铸钢熔炼过程中加入稀土元素铈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794106.6 | 申请日: | 2019-08-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048480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4 |
发明(设计)人: | 赵国伟;张生存;王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共享铸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C33/06 | 分类号: | C22C33/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50021 宁夏回族自治*** | 国省代码: | 宁夏;6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铸钢 熔炼 过程 加入 稀土元素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铸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铸钢熔炼过程中加入稀土元素铈的方法,冶炼流程为EAF炉+LF炉+浇注,具体步骤包括:EAF炉熔炼过程控制、LF炉熔炼过程控制、浇注过程控制,其中在LF炉熔炼过程控制中,若温度值为1575℃~1600℃、氧活性小于5ppm,开始加入铈铁合金,分批次加入,每批次铈铁合金的加入量为10kg~15kg,铈铁合金的加入量控制在2~3kg/t钢;加入铈铁合金完毕后,出钢浇注。本发明提供的铸钢熔炼过程中加入稀土元素铈的方法,保证铈铁的回收率以及能充分对钢中的夹杂物进行变性,使铈元素的回收率可达到60%左右,且铸钢件的低温冲击韧性显著提高,即提高了铸钢件的力学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铸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铸钢熔炼过程中加入稀土元素铈的方法。
背景技术
钢中的非金属夹杂物主要分为三类:硫化物、氧化物、氮化物,硫化物夹杂主要是指硫化锰、硫化铁夹杂,这类夹杂物熔炼低,极易溶于钢中,而且呈长条状,炼钢过程中很难去除掉,是铸钢件中非金属夹杂物的主要来源,而且硫化物类夹杂极易溶解到钢中,会降低铸钢件的耐蚀性特别是降低耐点蚀和耐缝隙腐蚀性能,同时钢中硫化物会降低铸钢件的塑性、韧性和抗疲劳性能。稀土元素加入钢液中生成球状稀土硫化物或硫氧化物,取代容易形成的长条状硫化锰夹杂,是硫化物形态得到控制,提高钢的热塑性,特别是横向冲击韧性。但是稀土加入不当,会形成稀土氧化物,这种氧化物在钢中极难上浮,会增加钢中的夹杂,甚至会产生脆性的稀土与铁的金属间化合物,降低铸钢件的性能。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有必要提出一种铸钢熔炼过程中加入稀土元素铈的方法。
一种铸钢熔炼过程中加入稀土元素铈的方法,冶炼流程为EAF炉+LF炉+浇注,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EAF炉熔炼过程控制:在EAF中加入废铁和返回料,所述废铁和返回料的重量比为5:5;且加入钢水总量的1%~1.5%的增碳剂进行熔化,待温度达到1530℃后取熔清样分析化学成分,若化学成分满足标准要求,则继续升温至1590℃~1620℃后进行吹氧脱碳;吹氧结束后,加入3~5kg/t钢的铝铁合金和1~2kg/t钢的铝粒进行还原,待钢液温度达到1640℃~1660℃后出钢至LF炉;
LF炉熔炼过程控制:钢液到达LF炉后,调整钢渣,还原钢液,保持3~5min后,测量钢液的氧活性,氧活性小于5ppm后,且钢液升温至1590℃~1610℃进行脱硫,硫的含量小于0.08%后取样测量各元素的含量,根据测量结果加入合金调整化学成分至满足标准要求;测量温度和氧活性,若温度值为1575℃~1600℃、氧活性小于5ppm,开始加入铈铁合金,分批次加入,每批次铈铁合金的加入量为10kg~15kg,铈铁合金的加入量控制在2~3kg/t钢;加入铈铁合金完毕后,出钢浇注。
浇注过程控制:浇注时滑动水口距离浇口杯的距离小于150mm。
进一步地,在上述“EAF炉熔炼过程控制”步骤中,吹氧脱碳的过程中将炉门往下倾斜10°~15°;
进一步地,在上述“LF炉熔炼过程控制”步骤中,调整钢渣的过程中,在钢液中加入钢水总量的1%~1.5%的活性石灰和30kg~50kg的萤石。
进一步地,在上述“LF炉熔炼过程控制”步骤中,还原钢液的过程中,在钢液中加入1~1.5kg/t钢的铝粒和2~3kg/t钢的铝钙合金球。
进一步地,在上述“LF炉熔炼过程控制”步骤中,加入铈铁合金前,在钢液中加入1kg/t钢的萤石,且将氩气压力调整为0.2Mpa~0.3Mpa。
进一步地,在上述“LF炉熔炼过程控制”步骤中,加入铈铁合金完毕后,首先将氩气压力调整为0.05Mpa~0.1Mpa,保持10min~15min,待温度达到1580℃~1590℃,然后出钢浇注。
进一步地,在上述“浇注过程控制”步骤中,LF炉出钢至浇注完成的时间控制在20min以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共享铸钢有限公司,未经共享铸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79410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