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船舶废水处理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910790904.1 | 申请日: | 2019-08-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63220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13 |
发明(设计)人: | 杜孟孟;孙海军;乐方愿;叶小利;杨骥飞;李俊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2F9/06 | 分类号: | C02F9/06;C02F101/10;C02F101/16;C02F103/08 |
代理公司: | 42225 武汉智权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邱云雷 |
地址: | 430064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氧化 处理装置 缓存罐 废液 挤压脱水机构 电解槽 水泵 沉淀预处理 海水进水管 电解产物 化学废水 船舶废水处理 沉淀处理 管路连通 挤压脱水 排放标准 依次相连 进污口 进药口 电解 废水 海水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船舶废水处理系统,其包括沉淀预处理装置、海水进水管和通过第一管路依次相连的废液缓存罐、第一水泵、电氧化处理装置,废液缓存罐具有第一进污口和进药口,沉淀预处理装置包括挤压脱水机构和泥污槽,挤压脱水机构与废液缓存罐相连,海水进水管与第一管路连通且位于第一水泵和电氧化处理装置之间,电氧化处理装置包括电解槽,电解槽用于将海水进行电解以得到电解产物并通过电解产物对通过第一水泵抽至电解槽的废水进行处理。在本发明中,化学废水从废液缓存罐经沉淀处理后,经过挤压脱水机构挤压脱水输送至泥污槽中,再经过电氧化处理装置的电氧化处理后,可以使得经过处理后的化学废水满足排放标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船舶及浮动核电站废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船舶化学废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船用锅炉是一种重要的船用设备,在保证大型船舶正常航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锅炉水汽系统热负荷大、温度高,给水在进入锅炉内进行水汽循环的过程中,因吸收热量而蒸发,于是水中发生杂质的浓缩、分解、结垢等过程,为减轻和防止锅炉传热管、换热器等设备材料的腐蚀以及沉积钙镁水垢,一般会向对相关系统中添加适当的化学药剂,来达到防腐、阻垢的目的。
浮动核电站长期系泊于海上,可为海岛、石油钻井平台以及南北极地区供热、供电和供淡水。为保障浮动核电站的长期稳定运行,需要在浮动核电站的回路系统、电解海水制氯装置和海水淡化装置等设备中添加一些适当的化学药品来调节各设备中的水质,使各设备中的水质满足各设备正常运行所需的水质要求,从而达到延长设备运行寿命的目的。
目前,船舶经常使用的化学药品及用途如下:船用锅炉主要使用磷酸三钠作为缓蚀剂进行防腐、除垢,使用亚硫酸钠作为除氧剂进行除氧。对于浮动核电站来说,回路系统中主要采用氨或乙醇胺来调节pH值,并采用联氨进行除氧。除此之外,船用海水淡化装置、电解海水制氯装置也需要盐酸或柠檬酸进行酸洗,而酸洗过后的酸洗液需要氢氧化钠进行中和。
在船舶等海上运行设备运行期间,为了保证船舶等海上运行设备中各种装置正常的运行,常常需要使用的各种化学药剂,而各种化学药剂使用过后,不可避免会产生各种化学废水,如药罐的冲洗水、泵阀的泄漏水等,而目前针对这些化学废水处理方式是:将这些化学废水与生活废水一起通过生活废水处理装置同时处理,而目前生活废水处理装置一般采用生物法废水处理技术处理废水,虽然生物法废水处理技术处理氨氮废水有一定的经济性,但由于生物法处理一般需要碳源且需要厌氧曝气处理,且生物法废水处理技术处理废水单一性比较大,所以在处理高浓度氨氮废水或含有其他离子的无机废水时效率不高,另外生物法废水处理装置一般还需要设置曝气池等占地面积较大的设施,其使用在船舶等海上运行设备上应用也不具备优势。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船舶废水处理系统,可以将船舶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化学废水经过充分的化学沉淀及电氧化处理,提高化学废水处理效率,使得处理后的废水符合排放标准。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船舶废水处理系统,其包括:沉淀预处理装置、海水进水管和通过第一管路依次相连的废液缓存罐、第一水泵、电氧化处理装置;
所述废液缓存罐具有第一进污口和进药口;
所述沉淀预处理装置包括挤压脱水机构和泥污槽,所述挤压脱水机构与所述废液缓存罐相连并用于将所述废液缓存罐内的沉淀物经挤压脱水后转运至所述泥污槽;
所述海水进水管与所述第一管路连通且位于所述第一水泵和所述电氧化处理装置之间;
所述电氧化处理装置包括电解槽,所述电解槽用于将海水进行电解以得到电解产物并通过电解产物对通过第一水泵抽至所述电解槽的废水进行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79090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