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多源数据融合技术的临建工程选址及设计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787097.8 | 申请日: | 2019-08-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48989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23 |
发明(设计)人: | 谢显龙;胡光全;贾生平;何寿海;龚建伟;钟杰;梁旋;阮忠栎;周磊;熊峰;廖正华;吴真元;原菊星;雍婷婷;曹文;杜守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二局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13 | 分类号: | G06F30/13;G06T17/05;G06Q50/08 |
代理公司: | 贵阳中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52100 | 代理人: | 李龙;程新敏 |
地址: | 550002 贵州***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数据 融合 技术 工程 选址 设计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多源数据融合技术的临建工程选址及设计方法,基于三维真实地形的几何分析功能,对临建工程规划开展三维设计,并融合一起,以提高临建工程选址及设计效率。以解决传统临建工程选址及设计存在的耗时长、外业工作量大、设计效率低等缺陷,属于建筑工程领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多源数据融合技术的临建工程选址及设计方法,尤其适用于新建项目施工调查大临设施选址及设计,属于建筑工程领域。
背景技术
在工程建设行业,尤其是铁路或公路工程,在项目施工调查中,为了掌握施工现场地理空间信息,熟悉施工现场的地理环境,目前较为先进的做法是,在奥维地图加载线路kml文件,根据手机的自动定位,调查组统一进场实地踏勘,根据现场地形来拟定大临设施建设位置,其外业工作量相当庞大,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对于临建工程的选址,通过在卫星地图上进行查看分析,初步选择地势比较平坦的地形,然后现场实地进行地形测量,确定其位置及地势是否满足项目驻地、拌合站、钢筋加工厂的建设要求。对于临建工程的设计,根据现场地形测量分析数据,采用的CAD平面软件进行二维设计,其设计效率低、表达效果差、无法针对复杂地形实际情况布置、遇复杂山区实地勘查难度大、交底可视化效果差。综上可知,传统的施工调查中,临建工程的选址及设计存在周期长、外业作业量较大、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调查效率低、地形测量速度慢且精度不高、大临设施选址速度慢、临建工程施工设计效率差、表达不直观、方案报审慢等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多源数据融合技术的临建工程选址及设计方法,以解决现有临建工程的选址及设计存在的上述诸多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拟采用这样一种基于多源数据融合技术的临建工程选址及设计方法,具体方法如下:
1)多源数据搭建三维GIS模型
2)大临设施模型库建立
利用BIM核心建模软件,建立项目驻地单体模型,并分别生成.fbx格式的文件;
建立拌合站单体模型库,并分别生成.fbx格式的文件;
建立钢筋加工厂单体模型库,并装配成一个整体,导出.fbx格式的文件;
3)确定征地拆迁边线
将无人机航测获取的数字正射影像数据进行地理校准,并导入CAD软件中插入光栅图像参照,设置影像比例为1:1;
结合现场地形地势情况,在DOM影像上画一个闭合回路,并量测其占地面积,根据标准化施工要求对边线进行优化,以此作为大临设施建设红线;
将边线整体复制到新建文件中,将其比例扩大1000倍,并保存为一个.dwg格式的文件;
4)临建工程BIM模型深化设计
将边线.dwg文件导入到BIM核心建模软件中,固定图层;
分别将项目驻地的单体模型库逐个链接到基准标高中;
调整房屋朝向和间距,搭建整体的模型,并对驻地布局进行深化设计;
按此方案依次对钢筋加工厂和拌合站模型进行深化设计;
输出.fbx格式模型文件;
5)整合三维GIS模型与BIM模型
在infraworks软件中,通过数据源工具栏下的3D Model命令,分别载入项目驻地、拌合站、钢筋加工厂的.fbx模型文件,通过坐标匹配将大临设施模型与三维GIS模型融合起来;
6)图纸输出及工程量计算
在BIM核心建模软件中,根据工程类别,设置项目类别,分别统计出相关工程量并输出为.xls格式文件;根据需求,输出图纸文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二局第一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铁二局第一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78709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