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混凝土柱构件顶部混凝土缺陷的检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764577.2 | 申请日: | 2019-08-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14663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29 |
发明(设计)人: | 许清风;肖顺;王卓琳;高润东;王明谦;冷予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N21/88 | 分类号: | G01N21/88;G01B11/24;G01B11/22 |
代理公司: | 31227 上海伯瑞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一琦<国际申请>=<国际公布>=<进入 |
地址: | 200000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混凝土缺陷 深度计算 内窥镜 钻孔 检测 钢管混凝土柱 创造条件 混凝土柱 孔道中心 三维成像 施工缺陷 准确测量 有效地 柱构件 清晰 孔道 叠加 混凝土 直观 修复 | ||
本发明一种混凝土柱构件顶部混凝土缺陷的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钻孔;S2、内窥镜三维成像;S3、缺陷深度计算:缺陷深度计算包括以下步骤:缺陷深度计算为将最后一次所测得的缺陷深度值、多个孔道的间距、第一个孔道中心至梁底面的距离相叠加,得到柱构件顶部混凝土缺陷的总深度。本发明能够清晰有效地检测出内部混凝土的施工缺陷,并可准确测量出缺陷深度;采用钻孔结合内窥镜的方法对钢管混凝土柱顶部混凝土缺陷进行检测,操作简单方便;结果清晰直观,并可为后续对混凝土缺陷的整治修复创造条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土木工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施工缺陷检测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钻孔与内窥镜的柱构件顶部混凝土缺陷的检测方法,可有效检测并准确评估柱构件顶部混凝土缺陷程度。
背景技术
柱构件主要承受轴向压力作用,内部混凝土的浇筑质量对其力学性能影响重大。实际工程施工中由于振捣不充分或混凝土流动性差等原因,时常出现柱构件顶部混凝土浇筑不密实、空洞、塌陷等问题,给钢管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带来了很大隐患。由于外部钢管的包裹,无法直接观察到内部混凝土的质量情况,而现有的红外热成像技术、超声波法、压电技术等方法并不直观且准确性有待提高,因此目前如何对钢管混凝土柱顶部混凝土缺陷进行直观准确地检测是一个关键的技术难题,业界对此十分关注,迫切希望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柱构件顶部混凝土缺陷的检测方法,包括钻孔、内窥镜三维成像及缺陷深度测量、缺陷深度计算。该方法通过空心圆柱形钻头与实心螺旋式钻头钻孔,无需提前预埋检测元件,简单易行,能够较好地适用于柱构件的内部混凝土缺陷检测。
本发明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混凝土柱构件顶部混凝土缺陷的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钻孔,钻孔包括以下步骤:a.在梁底面向下5-15mm处的柱构件表面标记出钻孔点圆心位置;b.将钻芯机钻头圆心对准柱构件表面所标注的钻孔点圆心;c.开启钻芯机,钻头行进方向始终与柱构件表面保持垂直,先采用空心圆柱形钻头将外部钢管钻透,再改换实心螺旋式钻头继续钻取内部混凝土,直至深度达到柱构件直径或边长的一半;d.测量钻孔孔道的内径;S2、内窥镜三维成像:内窥镜三维成像包括以下步骤:a.开启内窥镜,选用具有前视与侧视功能的探头,伸入钻孔孔道内部,观察内部混凝土缺陷总体情况;b.改换具有三维立体相位扫描测量功能的探头,对内部缺陷进行三维成像,并向下测量缺陷深度;c.若向下测量的缺陷深度超出内窥镜测量探头的有效测量深度范围,应在原孔道正下方40-60mm处重新钻孔、测量;重复步骤a-c,直至内窥镜测量探头可清晰测绘出缺陷最底部情况;d.记录最后一次所测量的缺陷深度值;S3、缺陷深度计算:缺陷深度计算包括以下步骤:缺陷深度计算为将最后一次所测得的缺陷深度值、多个孔道的间距、第一个孔道中心至梁底面的距离相叠加,得到柱构件1顶部混凝土缺陷的总深度。
优选的,所述S1中,a.在梁底面向下10mm处的柱构件1表面标记出钻孔点圆心位置。
优选的,所述实心螺旋式钻头有效工作长度不小于柱构件1直径或边长的一半;所述空心圆柱形钻头的壁厚不超过1.3mm,端头不小于20mm范围内为金刚石砂材料。
优选的,步骤S2中,c.若向下测量的缺陷深度超出内窥镜测量探头的有效测量深度范围取50mm,应在原孔道正下方50mm处重新钻孔、测量。
优选的,所述柱构件1是钢管混凝土柱。
优选的,所述柱构件1截面呈方形或圆形。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能够清晰有效地检测出内部混凝土的施工缺陷,并可准确测量出缺陷深度。
2)采用钻孔结合内窥镜的方法对钢管混凝土柱顶部混凝土缺陷进行检测,操作简单方便;
3)结果清晰直观,并可为后续对混凝土缺陷的整治修复创造条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未经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76457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光源融合的视觉检测系统
- 下一篇:一种筒子纱纱杆定位检测机器人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