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生物质锅炉SCR催化还原法脱硝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1910706288.7 | 申请日: | 2019-07-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39711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18 |
发明(设计)人: | 王赛锋;唐稷南 | 申请(专利权)人: | 湘潭南方环保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86 | 分类号: | B01D53/86;B01D53/56;B01J23/34 |
代理公司: | 湘潭市汇智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3108 | 代理人: | 冷玉萍 |
地址: | 411101 湖南省湘潭市***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还原法 脱硝工艺 催化剂 生物质锅炉 活性物质 温度降低 催化剂失活 催化剂寿命 五氧化二钒 质量百分比 二氧化锰 反应效率 三氧化钼 运行成本 生物质 引入 检验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生物质锅炉SCR催化还原法脱硝工艺。该工艺在SCR催化还原法脱硝工艺中引入复合型活性物质作为催化剂,反应温度降低至260~290℃,所述的催化剂由按占生物质的质量百分比计的如下成分组成:五氧化二钒0.25~1%,三氧化钼0.25~1%,二氧化锰0.25~1%。本发明的复合型活性物质能够完全解决上述催化剂失活的问题,不仅运行成本低,而且运行很稳定,目前为止,最长运行时间已经达到2年,催化剂寿命得到充分检验。本发明的催化剂能够使反应温度降低到260~290℃,显著降低了反应温度,同时将反应效率提升到了80%以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质锅炉的脱硝工艺,特别涉及一种生物质锅炉SCR催化还原法脱硝工艺。
背景技术
区别于使用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的传统热力发电,生物质发电使用燃料主要为农林废弃物,如秸秆、稻草、树皮、树枝、废旧家具等,属于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一种。生物质电厂受到燃料运输限制,一般分散在农业或林业发达地区。目前全国生物质电厂约有400多座,一般为单套30MW发电机组为主,估计单体生物质电站锅炉超过500台套。
同为新能源发电技术,生物质能有别于风能和太阳能,其燃烧中不可避免会带来部分污染,虽然为新能源发电成员之一,但国家并未出台特殊环保政策,同样须要满足《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同时满足重点区域制定的地方环保标准。
生物质发电环保要求以上环保监测指标均需实时上传到各级环保部门,随时监控,一旦发现超标排放,将面临严重处罚。因此,生物质电厂环保压力非常巨大,各企业纷纷急于寻求新型环保设施,免于限产或关停处罚。
从环保动向上来讲,各企业需求非常迫切。与燃煤锅炉相同,直燃方式的生物质发电工程,主要监测污染物为尘、SO2、NOx等项目,均需要进入在线监测,并上传至环保部门,实时监控。一旦超标排放,生物质发电企业将无法享受国家的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即使企业投资大量资金达到超低排放标准,却不能享受与煤电行业同等的环保电价补贴。
生物质发电的环保现状表现为:(1)尘的排放:尘为燃料灰分随烟气带出部分,一般使用布袋除尘器收集,主流布袋收尘器可以达到10-20mg/Nm3排放标准,较超低(净)排放≤5mg/Nm3有着较大差距。(2)SO2的排放:生物质燃料本身S含量极少,结合炉内石灰石脱硫技术,一般可达标。(3)NOx的排放:硝排放是生物质锅炉烟气治理的难点,由于燃烧温度低,烟气成分腐蚀性强,燃煤电厂脱硝方式很难达到现行排放指标。
生物质锅炉燃烧后烟气具有钾、钠离子含量高,水汽含量大,重金属含量高等一系列的特点,传统燃煤锅炉使用催化剂不能适用。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生物质锅炉SCR催化还原法脱硝工艺。
一种生物质锅炉SCR催化还原法脱硝工艺,其特征在于,在SCR催化还原法脱硝工艺中引入复合型活性物质作为催化剂,反应温度降低至260~290℃,所述的催化剂由按占生物质的质量百分比计的如下成分组成:
五氧化二钒0.25~1%,三氧化钼0.25~1%,二氧化锰0.25~1%。进一步地,五氧化二钒0.3~0.8%,三氧化钼0.3~0.8%,二氧化锰0.3~0.8%。
进一步地,五氧化二钒0.35~0.7%,三氧化钼0.35~0.7%,二氧化锰0.35~0.7%。
进一步地,还原剂为NH3。
值得说明的是,SCR催化还原法脱硝工艺为传统的选择性催化还原法,具体是指:300~420℃下,将还原剂(如NH3、液氨、尿素)与窑炉烟气在烟道内混合,在催化剂的催化作用下,将NOX反应并生成无毒无污染的氮气N2和水H2O。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湘潭南方环保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未经湘潭南方环保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70628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