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瓣膜支架性能测试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10688771.7 | 申请日: | 2019-07-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1437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12 |
发明(设计)人: | 申祥;鲁凯凯;蒋佳宝;朱洪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M7/02 | 分类号: | G01M7/02;G01M1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2013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瓣膜 支架 性能 测试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一种瓣膜支架性能测试装置,包括多功能测试台、储液箱、单片机和计算机;多功能测试台包括第一测试台I和第二测试台II,所述第一测试台I可以实现瓣膜支架的应变以及振动频率测试、跨瓣压差测试和开口面积测试,第二测试台II可以实现瓣膜支架的耐久性能测试;第一测试台I和第二测试台II同时测试,可以同时实现对人工瓣膜支架进行多个性能的动态测试,也可以单独测试,使用方便灵活;克服了以往的测试方法往往是一个检测设备只能完成单个性能的测试的缺点,应用范围较广,具有普遍适应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性能测试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瓣膜支架性能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当前我国心脏瓣膜病患者约占心脏病患者的30%,每年有大量的患者需要进行心脏换瓣手术。人工心脏瓣膜作为一种治疗心脏瓣膜疾病或缺损的心脏植介入医疗器械,1960年首次被应用于临床,目前已成为心血管治疗领域一种非常重要的医疗器械。之后经历了机械瓣、生物组织瓣、介入瓣等阶段。虽然现在很多心脏瓣膜支架已具有非常好的效果,但是与自体心脏瓣膜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而与正常自然瓣膜相比,所有的人工瓣膜在血流动力学方面都是异常的。因此心脏瓣膜支架作为外源物,植入人体后很容易发生不可预料的情况。而拥有良好性能的心脏瓣膜支架能极大地减轻患者的痛苦,降低患者二次伤害的几率。临床上心脏瓣膜支架性能主要包括:应变以及振动频率测试、跨瓣压差测试、开口面积测试、耐久性能测试。比如二尖瓣的跨瓣压差是评价二尖瓣狭窄和计算二尖瓣开口面积的重要指标,而瓣膜开口面积又极大地决定着临床使用效果。
目前国内外学者把重心放在了研究心脏瓣膜支架上,而对于相关测试装置的研究却很少,而且大多是针对某个单一的性能进行测试,所适用范围也比较窄,例如只适用于测试机械瓣膜的跨瓣压差,或者球囊式瓣膜支架的耐久性能或瓣膜开口面积。这些因素都会限制瓣膜的技术发展。因此迫切需要一款可以集多个性能测试于一体的综合性能测试平台。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瓣膜支架的多功能性能测试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且便于实现的便携式人工瓣膜支架的多功能性能测试装置,能够适用于现有市场上主流人工瓣膜支架的性能测试。
一种瓣膜支架性能测试装置,包括多功能测试台、储液箱、动力装置、单片机和计算机;
所述多功能测试台包括第一测试台I,所述第一测试台I包括上盖板、压差传感器、图像采集机构、测试底座和惠斯通电桥电路;所述上盖板设有第一通孔,测试底座上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的位置对应、且可连通;所述第二通孔内可用于放置瓣膜支架;所述压差传感器用于检测瓣膜支架的压力差,且压差传感器与数据采集卡连接;所述图像采集机构用于采集瓣膜支架的图像;所述惠斯通电桥电路安装在测试底座,且与数据采集卡连接;
所述储液箱通过第一管道与测试底座的第二通孔连接,上盖板的第一通孔通过第二管道与储液箱连接,形成回路;
所述动力装置的输出端与第一管道连接,将储液箱中的液体输送至第一测试台I,动力装置与单片机连接;
所述计算机分别与压差传感器、图像采集机构、数据采集卡、储液箱和单片机连接。
上述方案中,所述多功能测试台还包括第二测试台II;
所述第二测试台II包括滑板、导轨、弧形夹板、弹簧和电磁线圈;所述导轨上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的两侧分别设有对称布置的滑板,所述滑板与导轨滑动连接,所述滑板的内侧分别设有弧形夹板,弧形夹板对称布置在第二凹槽的两侧,形成圆环形;弧形夹板的两侧分别设有弹簧,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滑板连接,电磁线圈设在弹簧附近,且电磁线圈与单片机连接。
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管道上从储液箱到测试底座的第二通孔之间依次设有液压开关、第一单向阀、缓冲箱、压力传感器和流量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和流量传感器分别与数据采集卡连接;所述动力装置的输出端与第一管道连接、且位于第一单向阀和缓冲箱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大学,未经江苏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8877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