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板材平面应变极限快速测试辅助装置及测试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679297.1 | 申请日: | 2019-07-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46212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18 |
发明(设计)人: | 宋起峰;庄厚川;王鹏;庄华晔;曹广祥;常悦彤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08 | 分类号: | G01N3/08;G01B21/32 |
代理公司: | 长春吉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201 | 代理人: | 李泉宏 |
地址: | 130011 吉林省长春市***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板材平面 应变极限 辅助装置 快速测试 测试 板材成形 试验机 性能测试技术 拉伸试验机 横梁组成 极限测试 矩形板材 平面应变 汽车板材 试样拉伸 锁紧螺栓 样品加工 锁紧板 专用的 夹持 拉伸 缩颈 试验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板材平面应变极限快速测试辅助装置及测试方法,属于汽车板材性能测试技术领域,针对目前的材平面应变极限测试方法需要将同一样品加工成多个试样,测试数量大、数据不稳定,而且需要专门的板材成形试验机才能进行测试等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板材平面应变极限快速测试辅助装置,由锁紧板、锁紧螺栓和横梁组成,该装置能够夹持在矩形板材试样的中部,能够在试样拉伸过程中,始终保持试样横向应变为零,拉伸至出现缩颈即可得到板材平面应变极限,试验时使用普通拉伸试验机即可代替专用的板材成形试验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板材性能测试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板材平面应变极限快速测试辅助装置及测试方法。
背景技术
利用板材成形极限曲线FLD来判定汽车零件用板材成形性能是行业内最为直观和普遍采用的方法。目前测试板材成形极限曲线主要是利用专用的板材成形试验机,对多个不同尺寸的样品进行成形直至出现微裂纹,然后测试这些样品出现裂纹部位附近的的主、次应变量,标记坐标点并绘制曲线。
FLD中最为重要的数据点为平面应变极限,即次应变量为零时的主应变极限值,但是由于不同材料板材的力学性能、厚度、板材与成形模具表面摩擦系数等指标各不相同,在单一成形样件上难以准确确定平面应变点,需要大量不同规格样件进行测定。试样通过线切割或洗削加工规定的哑铃形状,长度通常为180mm,测试区宽度规格为10种,分布在在20-180mm范围内,每种宽度规格样本数为5。利用该方法,需测试50个点数据,绘制一条成形曲线。所需样件数量多,加工、测试及数据处理工作量非常大,且由于模具润滑、材料性能等因素限制,导致数据不稳定,经常要进行重复测试。
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板材平面应变极限快速测试辅助装置包含与之配合的平面应变测定试样及测试方法,利用该辅助装置直接在普通拉伸试验机上准确测定矩形试样的平面应变极限,然后结合材料应力应变规律利用单一的平面应变极限,即可快捷地绘制出成形极限曲线,采用该装置,试验时普通拉伸试验机代替专用的板材成形试验机,可较大幅减少设备投资,样品采用矩形试样代替哑铃形,减少了加工工作量,样品数量由10种减为1种,可较传统方法大幅减少工作量,且测试数据稳定。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板材平面应变极限快速测试辅助装置包含与之配合的平面应变测定试样及测试方法,利用该辅助装置直接在普通拉伸试验机上准确测定平面应变极限,然后结合材料应力应变规律快捷地绘制出成形极限曲线,可较传统方法大幅减少工作量,同时大幅缩短成形极限曲线测试时间。
一种板材平面应变极限快速测试辅助装置,由锁紧板5、锁紧螺栓7和横梁8组成,横梁8长度与板材试样中部宽度相等,横梁8两端为试样夹持部,试样夹持部上安装有锁紧板5,试样夹持部开有螺纹孔,锁紧螺栓7穿过螺纹孔与锁紧板5设置的丝母连接;
所述辅助装置中螺纹孔直径10mm,两个螺纹孔中心距离48mm~148mm。
所述平面应变极限测试方法:
1)试验前将辅助装置横向安装在试样应变区域并锁紧,
2)在试样拉伸过程中,始终保持试样横向应变为零,直至出现缩颈,试验停止,缩颈区域的纵向应变主应变即为平面应变极限。
所述平面应变极限测试时辅助装置的安装数量,根据试样长度为1、3或5。
所述辅助装置数量为1时,安装在试样中间,辅助装置数量为3,或5时,试样中间安装一个,其余在在试样应变区域对称安装。
所述成形极限曲线图绘制方法:以拉伸样品横向和纵向的应变为横纵坐标建立直角坐标系,第四象限为拉伸区域,第一象限为涨形区域,在拉伸区域,通过平面应变极限点与纵坐标成45°绘制直线,在胀形区域,通过平面应变极限点与纵坐标成60°绘制直线。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7929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全自动残余凹陷测试机
- 下一篇:一种隧道下穿采空区围岩稳定性评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