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供热系统及其供热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677641.3 | 申请日: | 2019-07-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32606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15 |
发明(设计)人: | 于倩;杨向阳;李文乐;高明亮;武海滨 | 申请(专利权)人: | 新奥(中国)燃气投资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D19/10 | 分类号: | F24D19/10 |
代理公司: | 济南信达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100 | 代理人: | 李世喆 |
地址: | 101100 北京市通州***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供热 热源 采集 供热系统 燃料加热装置 温度采集装置 典型用户 计量装置 工控机 燃料量 室内 并发 温度管理装置 燃料 加热热源 输送燃料 温度确定 用户回流 加热 室外 转发 外部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供热系统及其供热方法,包括:室内温度采集装置,用于采集典型用户的室内温度;用户回流温度采集装置,用于采集供热后的热源的剩余温度;热源温度管理装置,用于采集向燃料加热装置输送的热源的回流温度;PLC,用于采集剩余温度、回流温度并发送给工控机;在接收到燃料量时转发给计量装置,以使计量装置控制外部向燃料加热装置输送燃料量的燃料对回流温度的热源进行加热为用户供热;工控机,用于采集室内温度,确定典型用户所在地区的室外温度,并在接收到剩余温度和回流温度时,确定热源的供热温度,根据供热温度确定加热热源需要的燃料的燃料量,并发送给PLC;本方案能够实现按需供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供暖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供热系统及其供热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能源生产与消费,能源建设与环境生态建设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供热能耗在能源消耗中占有较大比重。依靠技术进步促进供热业务的节能减排,最大化挖掘供热生产能力,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生产模式越来越符合市场的需求。
目前,供热方式大多是将热电厂之类的热源通过热力管道输送热水至供热站,通过供热站进行换热再输送给用户。但是,供热站无法调节热力管道提供的热水的温度,使得热源端的产热与用户端的用热并不能形成一致,从而导致无法按需供热。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供热系统及其供热方法,能够实现按需供热。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供热系统,包括:
室内温度采集装置、用户回流温度采集装置、热源温度管理装置、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至少一个燃料加热装置、计量装置和工控机;
所述室内温度采集装置,用于采集至少一个典型用户的室内温度;
所述用户回流温度采集装置,用于采集为至少一个用户供热后的热源的剩余温度,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用户包括所述至少一个典型用户;
所述热源温度管理装置,用于采集向所述至少一个燃料加热装置输送的热源的回流温度;
所述PLC,用于采集所述用户回流温度采集装置采集的所述剩余温度、所述热源温度管理装置采集的所述回流温度,并发送给所述工控机;在接收到所述工控机发来的燃料量时,将所述燃料量转发给所述计量装置,以使所述计量装置控制外部向所述至少一个燃料加热装置输送所述燃料量的燃料;
所述工控机,用于采集所述室内温度采集装置采集的所述室内温度,确定所述至少一个典型用户所在地区的室外温度,并在接收到所述剩余温度和所述回流温度时,根据所述室内温度、所述室外温度、所述剩余温度和所述回流温度时,确定所述燃料加热装置输出的热源的供热温度,根据所述供热温度确定将所述回流温度的热源加热至所述供热温度时需要的燃料的燃料量,并将所述燃料量发送给所述PLC;
所述燃料加热装置,用于通过燃烧所述燃料量的燃料对所述回流温度的热源进行加热,并将加热后的热源输送给所述至少一个用户。
优选地,
所述计量装置,包括:燃料计量表和流量计量表;
所述燃料计量表,用于测量并控制外部向每一个所述燃料加热装置输送所述燃料量的燃料;
所述流量计量表,用于测量所述至少一个燃料加热装置输入的热源的输入流量和输出的热源的输出流量;
所述PLC,进一步用于采集所述燃料计量表测量的所述燃料量和所述流量计量表测量的所述输入流量和所述输出流量,并发送给所述工控机;
所述工控机,进一步用于接收所述燃料量、所述输入流量和所述输出流量,并存储所述室内温度、所述剩余温度、所述室外温度、所述回流温度和所述供热温度。
优选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新奥(中国)燃气投资有限公司,未经新奥(中国)燃气投资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7764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