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提高槲蕨根茎繁殖率的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910662751.2 | 申请日: | 2019-07-22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3792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07 |
| 发明(设计)人: | 严福林;杜富强;孙庆文;魏升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中医药大学 |
| 主分类号: | A01G2/10 | 分类号: | A01G2/10;A01G24/12 |
| 代理公司: | 北京联创佳为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62 | 代理人: | 张梅 |
| 地址: | 550025 贵州省贵***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高 根茎 繁殖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槲蕨根茎繁殖率的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1)插穗准备:选取槲蕨植株根状茎作为扦插材料,切成插条,用高锰酸钾溶液浸泡后取出,晾干;(2)基质准备:采用砂石和壤土作为基质成分,基质成分消毒后混匀填入苗床,填浇透水,耙平;(3)配制生长调节剂:采用生根粉配制生长调节剂;(4)扦插与管理:将步骤(1)准备的插穗放入步骤(3)的生长调节剂中浸泡,浸泡后将插穗扦插于步骤(2)准备的基质中,压实,覆盖泥炭藓,浇透水,起拱,盖遮阳网。本发明可提高槲蕨的繁殖系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槲蕨繁殖领域,特别是一种提高槲蕨根茎繁殖率的方法。
背景技术
骨碎补来源于槲蕨科Drynariaceae槲蕨(Drynaria fortune(Kunze)J.Sm.)干燥根茎。其药用始载于唐《本草拾遗》,为历代常用药物。具有疗伤止痛、补肾强骨之功效,用于治疗跌扑闪挫、筋骨折伤、肾虚腰痛等疾病,为骨伤科常用中药。槲蕨属植物在我国分布有9种,其中贵州有4种,分别为:团叶槲蕨(D.bonii)、川滇槲蕨(D.delavayi)、槲蕨(D.fortunei)、近邻槲蕨(D.propinquai)。除槲蕨(D.fortunei)为2015版《中国药典》一部收载的骨碎补药材外,其余种类在其产区均为贵州省苗族、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药用。现代研究表明,骨碎补含有丰富的黄酮、二氢黄酮和黄烷醇等黄酮类化合物,环阿屯烷型四环三萜(1,2)和何伯烷型五环三萜(3,4)等三萜类化合物,苯甲酸和苯丙酸类等酚酸类、木脂素类及甾体类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抗炎、促进牙齿生长、防治中毒性耳聋、降血脂等活性,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孢子繁殖具有系数大,适应性好等特点,是蕨类植物在自然状态下进行繁殖的主要方式。但槲蕨不具囊群盖,其孢子容易受环境影响,而使其在自然环境中的萌发与繁殖较为困难。槲蕨孢子生物学特性与组织培养的条件被初步探索,但由于成本高,周期长,在生产上受到较多因素的限制,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形成相应的技术体系。槲蕨根状茎发达,分株繁殖潜力较好,以其根茎为材料,采用分株繁殖方法进行野生抚育繁殖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由于条件粗放导致其存在繁殖系数低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槲蕨根茎繁殖率的方法。本发明可提高槲蕨的繁殖系数。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一种提高槲蕨根茎繁殖率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插穗准备:选取槲蕨植株根状茎作为扦插材料,切成插条,用高锰酸钾溶液浸泡后取出,晾干;
(2)基质准备:采用砂石和壤土作为基质成分,基质成分消毒后混匀填入苗床,填浇透水,耙平;
(3)配制生长调节剂:采用生根粉配制生长调节剂;
(4)扦插与管理:将步骤(1)准备的插穗放入步骤(3)的生长调节剂中浸泡,浸泡后将插穗扦插于步骤(2)准备的基质中,压实,覆盖泥炭藓,浇透水,起拱,盖遮阳网。
前述的提高槲蕨根茎繁殖率的方法,在步骤(1)中,所述选取槲蕨植株根状茎是选取生长旺盛、粗细一致、健壮无病虫害的槲蕨植株根状茎。
前述的提高槲蕨根茎繁殖率的方法,在步骤(1)中,所述插条为10-15cm至少带两个节的插条;所述高锰酸钾溶液的质量分数为0.3%;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时间为30min。
前述的提高槲蕨根茎繁殖率的方法,在步骤(2)中,按重量比计,所述砂石:壤土为1:1;所述砂石是直径为1-5mm的石灰岩砂石;所述壤土为腐殖质含量丰富、粘度小的黑壤土。
前述的提高槲蕨根茎繁殖率的方法,在步骤(2)中,所述消毒是采用0.3%的高锰酸钾溶液喷洒育苗基质并摊晾1-3天;所述填入苗床的厚度为7-9cm;所述苗床高14-16cm。
前述的提高槲蕨根茎繁殖率的方法,在步骤(3)中,所述生长调节剂的浓度为100mg·L-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中医药大学,未经贵州中医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6275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