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使用建筑废料填埋建筑场地积水坑的施工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1910643929.9 | 申请日: | 2019-07-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28527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03 |
发明(设计)人: | 陈忠源;林小燕;阮嘉仪;肖宇晖;刘冰晴;林子仪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 |
主分类号: | E02D17/00 | 分类号: | E02D17/00;E02D17/18;B09B5/00 |
代理公司: | 33310 杭州知杭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夏艳<国际申请>=<国际公布>=<进入国 |
地址: | 350202 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积水坑 加强层 填充层 加强结构 填充料 平铺 填埋 建材 基层 建筑废料 抗压性能 施工场地 施工成本 施工废料 施工工艺 环保性 建筑场 连接层 吸水层 吸水性 水坑 粒径 丢弃 堆放 行车 编织 铺设 配合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使用建筑废料填埋建筑场地积水坑的施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步骤a、使用粒径30mm以下的建材废料平铺在积水坑的底部,形成基层填充层;步骤b、编织底部加强结构,并将该底部加强结构平铺在所述基层填充层表面,形成底部加强层;步骤c、在底部加强层表面铺设第一填充料,直至第一填充料完全覆盖积水坑内部的水,形成封水层。有益效果在于:节省施工成本,减少了施工废料的丢弃,环保性好;通过基层填充层、底部加强层、封水层、第一吸水层和连接层的配合,在积水坑填埋完成后,结构强度高的同时,吸水性和抗压性能较好,可满足施工场地行车和建材堆放的需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场地修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使用建筑废料填埋建筑场地积水坑的施工工艺。
背景技术
在建筑施工场地中,由于地表多为泥土质地,堆放建筑材料后,地表容易受压后形成地坑,此类地坑在降雨量较大时易产生积水形成水坑,对建筑材料的后续堆放,和施工车辆的行驶造成不良影响。现有的处理方法为,采用建筑废料(如砖块、沙石等)填充水坑。采用上述方法填充水坑后,由于建筑废料自身强度较差,在受压后容易发生塌陷,从而再次形成坑洞,并且在下雨天气继续演化为水坑;在行车或建筑材料堆放时容易下陷,容易造成翻车或建筑材料倒塌,存在一定的危险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使用建筑废料填埋建筑场地积水坑的施工工艺,本发明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技术方案具有:能够通过多层填充式的填坑方法,提高水坑填充的结构强度,方便建筑施工场地的行车和建材堆放等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使用建筑废料填埋建筑场地积水坑的施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a、使用粒径30mm以下的建材废料平铺在积水坑的底部,形成基层填充层;
步骤b、编织底部加强结构,并将该底部加强结构平铺在所述基层填充层表面,形成底部加强层;
步骤c、在底部加强层表面铺设第一填充料,直至第一填充料完全覆盖积水坑内部的水,形成封水层;
步骤d、向封水层表面铺设采用吸水性建材废料混合而成的第二填充料,形成第一吸水层,在第一吸水层表面洒水,将吸水性建材废料润湿;所述第一吸水层设置有多个;
步骤e、在所述第一吸水层表面铺设采用沙石混合水泥粉料制成的第三填充料,而后洒水压平,形成混合的水泥砂浆,使其与下方的第一吸水层连接紧密;
重复步骤d中的操作,在水泥砂浆上方再次铺设第一吸水层并洒水润湿,上层的第一吸水层与下层的第一吸水层之间的水泥砂浆可形成连接两层所述第一吸水层的连接层,多层第一吸水层叠加后,其分层处均通过连接层连接,将叠加多层的第一吸水层压合密实,即可形成主吸水层;
步骤f、在所述步骤e中形成的主吸水层表面均匀铺设第三填充料,而后洒水,洒水过程中使用耙子搅拌,直至第三填充料与水混合成为水泥砂浆,最后使用抹光机抹平,形成积水坑填充的面层;
步骤g、使用塑料薄膜封闭面层,并洒水养护,养护时间为7-15天。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a中的建材废料为建筑石子、混凝土砌块和砖块中的一种或多种。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b中的底部加强层为采用铁丝或钢丝编织成的网状结构,所述底部加强层的边沿延伸至积水坑的底部边沿。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c中的第一填充料为沙、石子和水泥的均匀混合料,混合比例为1:3:2,其中石子的粒径小于15mm。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d中的第二填充料为砖块与混凝土砌块的混合料,且混合料的粒径为30mm-50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州外语外贸学院,未经福州外语外贸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4392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