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近红外吸收隔热膜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643722.1 | 申请日: | 2019-07-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0498897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26 |
发明(设计)人: | 鲍利红;刘占会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服装学院 |
主分类号: | C08G18/66 | 分类号: | C08G18/66;C08G18/48;C08G18/42;C08G18/32;C08G18/38;C08J5/18;C09D175/08;C09D175/06;C08L75/08;C08L75/06 |
代理公司: | 11550 北京知舟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杨茜<国际申请>=<国际公布>=<进入国 |
地址: | 100029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隔热膜 近红外吸收 近红外光 活性羟基官能团 小分子醇扩链剂 二异氰酸酯 甲川菁染料 聚酯二元醇 柔韧性 材料领域 太阳光 透过率 透明的 聚醚 吸收 制备 透明度 | ||
1.一种近红外吸收隔热膜材料,其特征在于结构式如下:
所述组成包括,R1:二异氰酸酯;R3聚醚或聚酯二元醇;Cya:含两个活性羟基官能团的七甲川菁染料;R2:小分子醇扩链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近红外吸收隔热膜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将所述聚醚或聚酯二元醇与二异氰酸酯制备聚氨酯预聚体,再加入七甲川菁染料、小分子醇扩链剂进行反应,得到所述的近红外吸收隔热膜材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近红外吸收隔热膜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将聚醚或聚酯二元醇与二异氰酸酯溶于溶剂中,在氮气氛围下进行反应,得到聚氨酯预聚体;
(2)将七甲川菁染料溶于溶剂中,再加入到所述聚氨酯预聚体中,升高温度进行反应;
(3)加入小分子醇扩链剂,升高温度进行反应;
(4)调节反应体系的pH值,得到近红外吸收聚氨酯溶液,即为所述近红外吸收隔热膜材料。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近红外吸收隔热膜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七甲川菁染料为带两个活性羟基的七甲川菁染料,具有以下结构式:
其中R选自-H、-OH、-NO2、-CH2OH、-Cl、-Br或-COOR';其中R'=C1~8。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近红外吸收隔热膜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聚醚或聚酯二元醇的分子量为1000~20000,优选1000~10000;
所述聚醚或聚酯二元醇选自聚乙二醇、聚丙二醇、聚四氢呋喃醚二醇、聚己二酸乙二醇酯二醇、聚己二酸丁二醇酯二醇、聚己内酯二醇中的至少一种。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近红外吸收隔热膜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聚醚或聚酯二元醇同二异氰酸酯的摩尔比为1:(2~7),优选1:(4~7)。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近红外吸收隔热膜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聚醚或聚酯二元醇和小分子醇扩链剂中羟基总和同二异氰酸酯中的异氰酸酯基摩尔比为(1~1.5):1,优选(1~1.2):1。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近红外吸收隔热膜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二异氰酸酯选自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甲苯二异氰酸酯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小分子醇扩链剂为小分子二元醇,所述小分子二元醇选自乙二醇、1,4-丁二醇、1,6-己二醇中的至少一种。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近红外吸收隔热膜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七甲川菁染料的用量占聚醚或聚酯二元醇、二异氰酸酯、小分子二元醇质量总和的0.1%~3%,优选0.2%~1%。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近红外吸收隔热膜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1)中,所述溶剂为N,N-二甲基甲酰胺;所述反应温度为25℃~45℃;
所述步骤(2)中,所述反应温度为35℃~50℃;所述溶剂选自N,N-二甲基甲酰胺、二氯甲烷或丙酮中的任一种;
所述步骤(3)中,所述反应温度为50℃~80℃;
所述步骤(4)中,所述调节溶液pH值至pH=5~7,优选为pH=6~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服装学院,未经北京服装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43722.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