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试井测试用防喷堵头有效
申请号: | 201910631221.1 | 申请日: | 2019-07-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2906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9 |
发明(设计)人: | 李峰;朱一斌;贾正旭;朱劲羽;朱辉;李瑜;吴居坤;郭亮;景天豪;李展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河南油田分公司采油气工程服务中心 |
主分类号: | E21B33/06 | 分类号: | E21B33/06;E21B33/03;E21B47/00 |
代理公司: | 郑州睿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1119 | 代理人: | 贾东东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测试 用防喷堵头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试井测试用防喷堵头,试井测试用防喷堵头包括堵头本体,堵头本体具有堵头通孔,堵头通孔内设有密封组件,密封组件包括密封盘根和裹紧胶套,密封盘根沿上下方向限位装配在堵头通孔内,以对贯穿堵头通孔的电缆进行密封,裹紧胶套套设在密封盘根外,其上下两端与堵头通孔的孔壁之间对应设有上密封结构和下密封结构,堵头本体上设有传压孔,传压孔的出口位于上密封结构和下密封结构之间,传压孔的进口用于引入井筒内的压力流体。由于上密封结构和下密封结构之间的裹紧胶套均可受到径向压力,因此裹紧胶套能够将受到的压力有效的传递到密封盘根上,使密封盘根直接受径向压力裹紧电缆,保证了裹紧力,提高了密封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试井测试用防喷堵头。
背景技术
在油气水的生产过程中需要进行试井,由于井内压力较高,试井测试作业中,需要安装试井防喷装置。防喷堵头是试井防喷装置中的重要部件,主要起密闭测试和稳定钢丝的作用。
授权公告号为CN202954770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自密封防喷堵头,该防喷堵头通过活动底堵从下向上挤压密封盘根,以使密封盘根径向发生变形来裹紧密封钢丝,而密封盘根通过端面受压产生的径向变形对钢丝产生的包裹力较小,造成防喷堵头的密封性能较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试井测试用防喷堵头,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密封盘根通过端面受压产生的径向变形对钢丝产生的包裹力较小,造成防喷堵头的密封性能较差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试井测试用防喷堵头的技术方案是:
试井测试用防喷堵头,包括堵头本体,堵头本体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堵头通孔,堵头通孔内设有密封组件,所述密封组件包括密封盘根和裹紧胶套,密封组件沿上下方向限位装配在堵头通孔内,以对贯穿堵头通孔的电缆进行密封,裹紧胶套套设在密封盘根外,其上下两端与堵头通孔的孔壁之间对应设有上密封结构和下密封结构,堵头本体上设有用于连通堵头通孔和井筒的传压孔,传压孔具有进口和出口,传压孔的出口位于上密封结构和下密封结构之间,传压孔的进口用于引入井筒内的压力流体。
有益效果是:堵头通孔内设置有密封盘根和套设在密封盘根外的裹紧胶套,密封盘根沿上下方向限位装配在堵头通孔内,裹紧胶套的上下两端与堵头通孔的孔壁之间对应设有上密封结构和下密封结构,使密封盘根在裹紧胶套的作用下能够裹紧电缆,以实现电缆的密封;同时,堵头本体上的传压孔能够将井筒内的压力流体传输至堵头通孔和裹紧胶套之间,以对裹紧胶套施加压力,由于上密封结构和下密封结构之间的裹紧胶套均可受到径向压力,因此裹紧胶套能够将受到的压力有效的传递到密封盘根上,使密封盘根受到较大的径向压力以裹紧电缆,保证了裹紧力,提高了电缆的密封性能和稳定性能。
所述堵头本体上于上密封结构、下密封结构之间还设有液压接头,以用于向堵头通孔内注入液压油进而压紧裹紧胶套,所述传压孔内设有供井筒内的压力流体单向进入堵头通孔内的单向传压结构。在井筒压力源压力较低或者密封盘根磨损较为严重时,可以通过与液压源连接的液压接头向堵头通孔的孔壁与裹紧胶套之间注入液压油,同时,单向传压结构在液压油的压力下会封堵传压孔,以保证裹紧胶套能够在液压油的作用下压紧密封盘根,从而实现电缆的密封。
所述单向传压结构设置在传压孔的进口处。便于单向传压结构的安装。
所述单向传压结构包括凡尔座、凡尔球以及弹性件,凡尔座设置在传压孔的进口处,凡尔座上设有过流通孔,过流通孔朝向凡尔球的一侧设置有阀口,所述弹性件向凡尔球施加弹性作用力以使其封堵所述阀口。由弹性件、凡尔球和凡尔座形成的单向传压结构,结构较为简单,成本较低。
所述传压孔具有设置在堵头本体下端的安装孔段,所述弹性件为压簧,所述安装孔段内由上向下依次安装有压簧、凡尔球和凡尔座,所述凡尔座螺纹装配在安装孔段内。只需在安装孔段内依次安装压簧、凡尔球和凡尔座,并通过凡尔座将压簧和凡尔球限位在安装孔段内即可,装配较为简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河南油田分公司采油气工程服务中心,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河南油田分公司采油气工程服务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3122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