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超高地温隧道通风散热支护结构及使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628066.8 | 申请日: | 2019-07-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45345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22 |
发明(设计)人: | 曹振兴;朱胥仁;彭学军;吴彪;陈佐林;陈彬;李一萍;阳军生;王薇;李林毅;刘守花;杨俊峰;杨曾;汤宇;李传书;苗永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五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D11/38 | 分类号: | E21D11/38;E21D11/10;E21F1/00;E21F17/18 |
代理公司: | 长沙惟盛赟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3228 | 代理人: | 周友福 |
地址: | 410117 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通风散热结构 支护结构 初期支护结构 隧道通风 散热 横向连接管 隧道 二次衬砌结构 气体交换系统 隧道支护结构 防水层结构 隔热层结构 常温气体 高温气体 高温作用 空气交换 散热效果 温度量测 循环通风 等级式 高地 | ||
一种用于超高地温隧道通风散热支护结构,包括初期支护结构、防水层结构、隔热层结构、二次衬砌结构、通风散热结构、结构温度量测系统和横向连接管,所述的初期支护结构包括初喷结构、复喷结构,所述通风散热结构位于初喷结构内,所述的横向连接管将通风散热结构与隧道内气体交换系统相连。本发明在初期支护结构内设置通风散热结构,通过分等级式循环通风,实现通风散热结构内部高温气体与隧道内常温气体的空气交换,达到良好散热效果,克服高地温对支护结构的不利影响,提高长期高温作用下隧道支护结构的整体耐久性。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用于超高地温隧道通风散热支护结构的使用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隧道支护结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超高地温隧道通风散热支护结构。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用于超高地温隧道通风散热支护结构的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交通建设的大力发展,隧道工程及相关地下工程逐渐向长大深方向发展,高地温病害也逐步成为了隧道工程面临的一大难题。比如我国川藏铁路桑珠岭隧道施工中出现了89℃的高地温;云南高黎贡山铁路隧道施工中最高地温达到了60℃;新疆某水电站引水隧洞高地温地段掌子面实测最高环境温度达67℃,钻孔最高温度达82℃。
超高地温的存在会对隧道工程施工建设及建成运营产生一系列不利影响。一方面,超高温会影响隧道支护结构物理力学参数,且隧道结构内外侧温度的不均匀分布会使得结构产生较大的温度应力,最终导致隧道结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的大幅降低。另一方面,过高的环境温度会导致洞内机具机械工作条件恶化、工作效率降低,易使洞内设备故障频发,大幅提高运营成本。因此,为有效控制超高地温环境对隧道结构及其内部设备的不良影响,对于超高地温隧道结构散热隔热的研究尤为重要。目前,对于隧道散热隔热支护结构已有部分结构性创新:申请号201810218511.9公开了一种超高温隧道支护结构及使用方法,通过内置循环水管实现降温,但是在支护应力条件下,循环水管的一旦破坏将直接导致降温系统及隔热层的失效,且难以评价支护结构散热降温效果;专利号201510092058.8公开了一种高地温隧道隔热散热衬砌结构,但其施工包含部件较多,施工工艺复杂,现场实施较为麻烦,且仅采用自然通风散热,面临超高地温时散热降温效果难以保证;专利号201110148520.3公开的高地温隧道抗防热衬砌结构,单纯采用防热及抗热措施,未采取支护结构散热功能,支护结构长期安全性性难以保障。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具有良好散热功能、施工便捷、可分级调控、具备结构温度评价功能的超高地温隧道支护结构,以解决超高地温条件下隧道结构安全性、耐久性能以及洞内作业环境温度过高等实际问题。其技术方案如下:
包括初期支护结构、防水层结构、隔热层结构、二次衬砌结构,所述的初期支护结构包括初喷结构、复喷结构,所述的初喷结构施做于围岩表面,所述的复喷结构全面覆盖初喷结构,所述的防水层结构全面覆盖复喷结构,所述的隔热层结构铺设于防水层结构表面,所述的二次衬砌结构浇筑于隔热层结构表面,还包括通风散热结构、结构温度量测系统和横向连接管,所述通风散热结构位于初期支护结构内,所述的横向连接管将通风散热结构与隧道内气体交换系统相连。
优选的,所述的通风散热结构包括环向中空钢架、纵向中空钢架,所述的环向中空钢架沿隧道纵向方向等间距设置于初喷结构表面,所述的纵向中空钢架设置于边墙处用于连接相邻的环向中空钢架,所述的环向中空钢架与纵向中空钢架采用焊接方式连接,形成通风散热管道。
优选的,所述的环向中空钢架选用双腹板H型钢。
优选的,所述的气体交换系统包括送气泵、抽气泵,所述的送气泵和抽气泵通过横向连接管与通风散热结构相连,并实现气体交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五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铁五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2806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管幕及其安装方法
- 下一篇:大采高液压支架护顶护帮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