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采用轮圈与轮胎动平衡前对点匹配的车轮装配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1910615783.7 | 申请日: | 2019-07-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81713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27 |
发明(设计)人: | 李海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安谊车轮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C25/05 | 分类号: | B60C25/05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蒋亮珠 |
地址: | 201805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轮圈 轮胎动平衡 车轮装配 车轮总成 点匹配 轮胎 不平衡检测 动不平衡 检测标记 节约资源 汽车车轮 检测轮 配重块 平衡块 配对 装配 组装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采用轮圈与轮胎动平衡前对点匹配的车轮装配工艺,包括以下步骤:(1)分别检测轮圈和轮胎的外侧动不平衡点,并标记;(2)将步骤(1)检测标记的轮圈外侧重点与轮胎外侧轻点进行配对组装,得到车轮总成初品;(3)将步骤(2)得到的车轮总成初品进行动不平衡检测,选择相应重量的配重块黏贴进行补偿。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能降低平衡块材料的使用量,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对汽车车轮装配行业有积极的意义。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轮装配方法,尤其是涉及一种采用轮圈与轮胎动平衡前对点匹配的车轮装配工艺。
背景技术
车轮总成作为一个旋转件,由轮胎和轮圈装配而成;因轮胎、轮圈本身质量分布无法做到绝对均匀,导致车轮总成在旋转过程中各质点产生的离心力无法相互抵消,会引起整车振动、异响等问题。因此,在车轮总成装配到整车之前,需要对车轮总成进行动平衡,并补偿配重块(以下称平衡块),将车轮的剩余不平衡量减至最少,能有效的降低整车的振动,是汽车行业的传统要求。整车厂的大批量生产要求决定了车轮装配也是大批量模式,轮胎轮圈装配成总成后,经平衡机检测动不平衡数值和相位,选择相应重量的配重块黏贴进行补偿,配重块克数一般重5克到100多克不等。在装配前如果对轮圈和轮胎的平衡轻重点进行匹配,事先抵消掉一部分不平衡量,减少平衡块的使用克数,节省平衡块材料消耗。车企在车轮总成平衡检测前采用的传统匹配工艺为:采用轮胎静平衡轻点和轮圈气门嘴进行匹配或者采用轮胎静平衡轻点和轮圈加气门嘴后实测静平衡重点进行匹配,取得一定的效果。
轮圈,特别是乘用车的铝合金轮圈其外侧(辐条面)因材料的分布,大部分质量集中于辐条一侧(以下简称轮圈外侧),轮辋一侧材料质量较小,加上外侧因轮辐造型的因素,外侧的材料均匀性较难控制,造成外侧的动不平衡比内侧的动不平衡数值大,同时外侧动平衡绝对值较大,内侧的动平衡绝对值较小。如图1所示,为轮圈内侧动平衡正态分布图,图2为轮圈外侧动平衡正态分布图为,可以看出,轮圈外侧动平衡整体比内侧动平衡大。图3为轮胎外侧动平衡正态分布图,图4为轮胎内侧动平衡正态分布图,对于轮胎而言取样轮胎为对称花纹轮胎,样本200条,从数据结果看,外侧中值为15克左右,内侧均值为14克左右,且分布宽度比较接近。
从上述胎圈的动平衡特点看,轮圈明显具有外侧动平衡值远大于内侧动平衡的特点,而轮胎的上下动平衡值区别不大,如果胎圈对点匹配时,以外侧动平衡的轻重点匹配,其动平衡值的抵消效果比内侧动平衡轻重点匹配的抵消效果要好。而传统的对静平衡轻重点又不能明显抵消上平衡或下平衡,仅对总成的静平衡抵消有利。但降低静不平衡和动不平衡的方式都是通过平衡块的补偿两侧动不平衡来完成的,换句话说,动不平衡值降低一定会降低静不平衡,而静不平衡降低不一定降低动不平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效率高、成本低的采用轮圈与轮胎动平衡前对点匹配的车轮装配工艺。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采用轮圈与轮胎动平衡前对点匹配的车轮装配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分别检测轮圈和轮胎的外侧动不平衡点,并标记;
(2)将步骤(1)检测标记的轮圈外侧重点与轮胎外侧轻点进行配对组装,得到车轮粗品;
(3)将步骤(2)得到的车轮粗品进行动不平衡检测,选择相应重量的配重块黏贴进行补偿。
步骤(1)检测轮圈和轮胎的外侧动不平衡点是采用平衡机进行检测,将轮圈或轮胎安装在平衡机上,将检测位点设定为轮圈或轮胎的外侧,启动平衡机检测动不平衡数值和相位。
所述的轮胎的外侧和内侧的确定方法为:a.对于非对称花纹轮胎,轮胎厂生产过程中会刻记INSIDE/OUTSIDE;b.对于对称花纹,采用均匀机检测轮胎的锥度力方向,在锥度力方向正值一侧打红色点做标记,标记一侧即为内侧;进行动不平衡检测时,将轮胎内侧朝下安装在平衡机上进行检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安谊车轮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安谊车轮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1578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