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便于散热的风力发电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910604861.3 | 申请日: | 2019-07-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4501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30 |
发明(设计)人: | 廖建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城市学院 |
主分类号: | F03D9/25 | 分类号: | F03D9/25;F03D80/60;F03D1/06;F03D80/00;F03D13/20;F03D80/80 |
代理公司: | 长沙中海宏图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3224 | 代理人: | 夏轩 |
地址: | 41300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便于 散热 风力 发电 设备 | ||
本发明涉及一种便于散热的风力发电设备,包括风力发电机组、塔筒和机舱,风力发电机组包括发电装置、风桨和轮毂板,发电装置内设置有主轴,主轴呈空心设置,主轴内设置有第一风阀,轮毂板上设置有第一进风口,机舱远离风桨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出风口,第一出风口上设置有第二风阀;塔筒与机舱连通设置,塔筒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二进风口,第二进风口上设置有降温风机,塔筒远离第二进风口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出风口,第二出风口上设置有第三风阀。该方案通过轮毂板上第一进风口及空心主轴的设置,能够利用自然风对设备降温,通过多个风阀及降温风机的设置,能够针对性的对设备各个位置进行降温,具有结构简单,降低能耗,实用性强等有益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风力发电技术领域,特别指一种便于散热的风力发电设备。
背景技术
由于风力发电机组塔基及机舱内安装了变频器、变压器、控制柜等发热量较大的电气设备,塔基内部空间小,散热性不好,加之长时间的日照,导致了塔基环境温度较高,将严重影响电气设备正常、稳定和安全运行。因此,风力发电机组需设计一种通风散热方案,保证电气设备有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温度。现有风力发电机的散热方式大多是通过在塔筒内增设降温风机,出风通过塔筒由机舱排出,对机舱及塔筒同时进行降温,该类方案能够达到降温的目的,但无法针对性的对发热装置所在位置进行降温,同时能耗较高,不便于使用。
例如,一种在中国专利文献上公开的“风力发电机组整机散热系统、其控制方法和风力发电机组”,其公告号CN105134508A,包括进风口,设置于所述塔筒壁上;风机,设置于所述塔筒内,用于将外部空气经由所述进风口引入所述塔筒内;风箱,所述风箱具有朝下敞开的入风端和与所述入风端相对的出风端,在所述风箱中设有空气处理系统,所述空气处理系统将所述入风端与所述出风端相隔离,所述入风端通过导风管与所述进风口相连接,所述风机设在所述出风端上。该方案能够实现降温的效果,无法针对性的对发热装置所在位置进行降温,且能耗较高,不便于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背景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问题加以改进和创新,提供一种能够针对性的对各位置进行降温的的一种便于散热的风力发电设备。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包括风力发电机组、塔筒和机舱的风力发电设备,所述的风力发电机组包括依次连接的发电装置、轮毂板和风桨,所述的发电装置与机舱固定连接,其中:所述的发电装置内设置有主轴,所述的主轴呈空心设置,主轴内设置有第一风阀,所述的轮毂板上设置有第一进风口,所述机舱远离风桨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出风口,所述的第一出风口上设置有第二风阀;所述的塔筒与机舱连通设置,塔筒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二进风口,所述的第二进风口上设置有降温风机,所述塔筒远离第二进风口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出风口,所述的第二出风口上设置有第三风阀。
方案中风力发电机组、塔筒及机舱为风力发电装置的基础结构,空心主轴的设置,及轮毂板上第一进风口的设置,用于将自然风导入机舱内降温,减少能耗,第一风阀的设置,在外界温度较高时关闭,避免热风对机舱内的元件造成影响,装置内进出封口及若干个风阀的设置,能够通过对风阀的开启及关闭来对冷却风的流动方向进行控制,正常状态下第一、三风阀开启、第二风阀关闭,自然风由主轴吹入机舱,进入塔筒后,由第二出风口吹出;当塔筒内温度较高时,降温风机开启,自然风与降温风机进风同时对塔筒进行降温;当机舱内温度较高时,第二风阀开启,第三风阀关闭,自然风吹过机舱后直接由第一出风口吹出,降温风机进风经塔筒后进入机舱内,迅速对机舱进行降温,从而达到针对性降温的目的,实用性较强。
优选的,所述的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上均设置有防尘网。防尘网的设置,能够避免外界的浮尘及杂物进入设备内,保证设备内各部件的正常运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城市学院,未经湖南城市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60486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