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中央空调末端送风复合控制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1910584923.9 | 申请日: | 2019-07-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425701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08 |
发明(设计)人: | 邓翔;邓仕钧;陈文景;匡付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雄安达实智慧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11/65 | 分类号: | F24F11/65;F24F11/64;F24F11/74;F24F120/10;F24F110/10;F24F110/20;F24F110/3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瑞方达知识产权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14 | 代理人: | 冯小梅;郭方伟 |
地址: | 071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中央空调末端 人体参数 室内参数 送风 室内 电子设备 复合控制 控制模式 热舒适性 室内环境调节 空调送风量 室内环境 室内空气 送风控制 运行频率 指数偏差 滞后性 偏移 扰动 散热 风机 辐射 | ||
本发明涉及中央空调末端送风复合控制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包括:获取当前室内参数和人体参数;当前室内参数包括:当前室内空气温度、当前室内相对湿度、当前室内平均辐射温度和当前室内平均气流速度,人体参数包括:人体衣阻和人体散热率;根据当前室内参数和人体参数,确定当前预期平均热评价指数及其偏差值;根据当前预期平均热评价指数偏差值,选择中央空调末端送风的控制模式;根据所选择的控制模式,控制中央空调末端风机的运行频率。本发明根据当前预期平均热评价指数,选择不同的自动送风控制模式,从而避免室内环境调节滞后性或者扰动导致的空调送风量偏移,影响室内热舒适性,使自动送风调节后的室内环境更客观贴近人体热舒适性要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央空调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中央空调末端送风复合控制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通过对中央空调系统末端的送风调节可以提供一个受控的室内环境,使室内温度、湿度、气流组织和室内空气品质等室内环境指标被维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从而为室内人员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一个健康和舒适的环境。
中央空调系统末端的送风调节的一个重要方式是通过末端风机的变频调节,改变送风量大小。当风机采用自动变频调节时,通常采用PID控制的方式,即根据室内温度与设定温度之间的差值,调节风机的工作频率,进而改变送风量大小。
然而,中央空调系统末端送风采用PID控制存在以下问题:(1)影响人体热舒适性的环境参数主要有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平均辐射温度和平均气流速度;人的自身参数有衣服热阻和人体散热率。使用室内温度作为中央空调系统末端的送风调节的参数,风机自动送风状态下人体热舒适状态难以保证;(2)PID调节属于相对比较高精度的调节,抗干扰能力相对较差,在室内出现严重外扰时,易出现严重超调现象,控制精度难以保证;(3)室内环境调节属于大滞后系统,采用PID控制难以实现良好的控制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中央空调末端送风复合控制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中央空调末端送风复合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当前室内参数和人体参数;所述当前室内参数包括:当前室内空气温度、当前室内相对湿度、当前室内平均辐射温度和当前室内平均气流速度,所述人体参数包括:人体衣阻和人体散热率;
根据所述当前室内参数和人体参数,确定当前预期平均热评价指数及其偏差值;
根据所述当前预期平均热评价指数偏差值,选择中央空调末端送风的控制模式;
根据所选择的控制模式,控制中央空调末端风机的运行频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
所述根据所述当前预期平均热评价指数,选择中央空调末端送风的控制模式包括:
根据所述当前预期平均热评价指数,获得当前预期平均热评价指数偏差值;
基于所述当前预期平均热评价指数偏差值,选择中央空调末端送风的控制模式。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中央空调末端送风的控制模式包括模糊控制模式和PID控制模式;
所述基于所述当前预期平均热评价指数偏差值,选择中央空调末端送风的控制模式包括:
将所述当前预期平均热评价指数偏差值与参考值进行比较,判断所述当前预期平均热评价指数偏差值是否大于所述参数值;
若所述当前预期平均热评价指数偏差值大于所述参考值,则选择模糊控制模式;
若所述当前预期平均热评价指数偏差值小于所述参考值,则选择PID控制模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雄安达实智慧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雄安达实智慧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8492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