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检测水稻叶片叶绿体对光敏感程度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568284.7 | 申请日: | 2019-06-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6135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25 |
发明(设计)人: | 于彦春;张燕莉;武丽敏;陈飞;熊二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1/59 | 分类号: | G01N21/59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24 | 代理人: | 韩聪 |
地址: | 311121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检测 水稻 叶片 叶绿体 对光 敏感 程度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检测水稻叶片中叶绿体对光敏感程度的方法,属于植物光信号研究技术领域。所述方法包括:(1)将待测水稻植株培养至叶片宽度大于1cm;(2)置于无光环境中进行黑暗处理3‑4天;(3)在暗室中,制片,再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并记录叶片在660nm波长下的透光率;(4)将检测制片置于不同的光照条件下进行光诱导处理,期间连续测定并记录叶片在660nm波长下的透光率;(5)绘制水稻叶片的透光率变化曲线,表征水稻叶片中叶绿体在相应光照条件下的反应敏感程度。利用本发明方法可比较不同水稻品种对光的敏感程度;可有效地筛选出不同水稻品种培养时需要的最适光强,有利于不同地区培养水稻时对光强的选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植物光信号研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检测水稻叶片中叶绿体对光敏感程度的方法。
背景技术
水稻(Oryza Sativa)作为最主要最悠久的一种粮食作物,占全国粮食作物的1/4,而其产量则占了一半以上,保证水稻产量的提升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水稻为一年生禾本科植物,分为籼稻和粳稻,直立秆,株高约0.5-1.5米,存在种间差异。其叶片线状披针形,长40厘米左右,宽约1厘米,粗糙,具有大小各异的维管束,表面还有蜡质层,极大地保护叶片免受外界伤害。
目前为止,随着在模式植物拟南芥中光信号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相关调控机制被发掘,叶绿体对于光的反应就目前的研究来说,当植物在一个黑暗的环境中,其在细胞内的位置和形态都不受到光的诱导,只受重力的影响,自然沉于细胞底部;而植物接受微弱的光照射时,植物为了能接收更多的光能来进行光合作用,继而调整其叶绿体往细胞的上下表面移动,并呈现平铺状态;但当植物接受的光强过于强时,植物为了避免光伤害,其叶绿体将会靠向细胞四周,以最小的直射面积呈现。如此一套精准的调控体系存在于植物对光的反应中。
对于如此重要的粮食作物,在之前的研究中,Masamitsu等人提出在水稻叶片中叶绿体不受光诱导而改变位置和形态,然而,从物种的特点考虑,水稻是一种喜阳植物,拟南芥是喜阴植物,它们对于光照条件的需求显然不同,不可做相同处理来研究,水稻叶绿体对光的敏感程度,诱导叶绿体产生位置和形态改变的光强都显然异于拟南芥。
在目前研究植物与光的关系中,随着实验条件的需求,已存在配有各色光源的培养箱以及培养架,以蓝色、红色、远红光和白光为主,在各个光质下可做不同强度的设置,这为探究植物中光信号的机制提供了光源,使研究者能就单一光对植物的影响做更深入的研究,同时也为植物的培养提供了选择,为进一步科学发现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检测水稻叶片叶绿体对光敏感程度的方法,利用简易的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叶片的透光率,制作叶片透光率与光的关系图,从而反映叶绿体与光的关系。利用该方法可比较不同水稻品种对光的敏感程度,筛选水稻光不敏感突变体,有效地解决了水稻叶片透光率的测定问题,推动在水稻中光信号的深入研究。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检测水稻叶片叶绿体对光敏感程度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待测水稻植株培养至叶片宽度大于1cm;
(2)将步骤(1)获得的水稻植株置于无光环境中进行黑暗处理3-4天;
(3)在暗室中,剪取黑暗处理后的水稻植株的叶片,制片,再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并记录叶片在660nm波长下的透光率;
(4)将检测制片置于不同的光照条件下进行光诱导处理,期间连续测定并记录叶片在660nm波长下的透光率;
(5)根据记录的透光率,绘制水稻叶片的透光率变化曲线,以表征待测水稻品种叶片中叶绿体在相应光照条件下的反应敏感程度。
步骤(1)中,采用温室培养水稻材料,减少田间取样难,材料处理不方便的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师范大学,未经杭州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6828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