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水产养殖的养殖系统和水产养殖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564229.0 | 申请日: | 2019-06-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99920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06 |
发明(设计)人: | 戴杨鑫;冯晓宇;杨荣华;黄辉;王宇希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A01K61/10 | 分类号: | A01K61/10;A01K63/00;A01G22/22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宏宇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63 | 代理人: | 肖丽 |
地址: | 3100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种植层 养殖系统 集水仓 水产养殖 养殖鱼类 种植作物 土地利用率 生态效益 回水口 水回流 水提升 水循环 溶氧 田块 水体 养殖 种植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水产养殖的养殖系统和水产养殖的方法,涉及养殖技术领域。本发明公开的养殖系统包括用于种植作物的种植层、用于养殖鱼类的集水仓以及用于将集水仓的水提升至种植层的水循环机构;种植层位于集水仓的顶部,种植层上设置有供种植层内的水回流至集水仓内的回水口;种植层为田块。该养殖系统将养殖鱼类的集水仓设置于用于种植作物的种植层下方,构成立体式种植‑养殖系统,充分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时便于对养殖鱼类的水体的深度、温度和溶氧等指标进行调节,有利于提高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养殖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水产养殖的养殖系统和水产养殖的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的稻鱼共生技术不论是传统的稻田养殖模式,还是在稻田中进行开沟等田间工程的改良稻田养殖模式,鱼、稻均处于同一水体,水面大小、水深、水温、溶氧等条件具有一定局限性,因此可供选择的鱼类养殖品种选择性较少。而通过管道系统将稻田和池塘连接起来的循环稻鱼系统,土地利用效率较低。
鉴于此,特提出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用于水产养殖的养殖系统。该养殖系统将养殖鱼类的集水仓设置于用于种植作物的种植层下方,构成立体式种植-养殖系统,充分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时便于对养殖鱼类的水体的深度、温度和溶氧等指标进行调节,有利于提高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水产养殖的方法。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国内稻田养殖模式多种多样,在不同的稻米产地均有其独特的稻鱼模式、稻鳖模式、稻虾模式、稻蟹模式、稻鳅模式、茭白田种养结合模式等适合本地区的养殖模式形成。然而,国内绝大部分有关稻田养鱼的研究报道均为将稻鱼集中在同一平面进行生产,不论是传统的稻田养殖模式,还是在稻田中进行开沟等田间工程的改良稻田养殖模式,抑或是通过管道系统将稻田和池塘连接起来的循环稻鱼系统。
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水产养殖的养殖系统,其包括用于种植作物的种植层、用于养殖鱼类的集水仓以及用于将上述集水仓的水提升至上述种植层的水循环机构;上述种植层位于上述集水仓的顶部,上述种植层上设置有供上述种植层内的水回流至上述集水仓内的回水口;上述种植层为田块。
该养殖系统将养殖鱼类的集水仓设置于用于种植作物的种植层下方,构成立体式种植-养殖系统,利用水循环机构可以使种植层内的水与集水仓的水交换,进而使种、养殖系统间的营养物质被循环利用;集相较于养殖和种植处于同一水平面的养殖系统,本发明的养殖系统集水仓位于种植层的下方,形式立体式种植和养殖结构;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且集水仓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不受种植层的水体深度限制,这样便于对养殖鱼类的水体的深度、温度和溶氧等指标进行单独的调节,提高鱼类的养殖效益,提高单位土地的经济产出,充分发挥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案中,上述集水仓上设置有用于供阳光照射至上述集水仓内的透光口,上述透光口位于上述集水仓的端部。需说明的是,透光口不止具有透光作用,还具有方面管理养殖鱼类管理作用如投喂、检查及捕捞等作用。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案中,水循环机构包括水泵和第一水管,上述水泵的进水口端设置于上述集水仓内,上述第一水管的进水口端与上述水泵的出水口端连通,上述第一水管的出水口端连通至上述种植层相连通。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案中,上述集水仓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上述集水仓以平行排列的方式设置于上述种植层的底部,每个上述集水仓上设置有透光口;任意相邻两个集水仓间通过第二水管连通;上述水泵的进水口端设置于多个集水仓中位于两侧的两个集水仓中的任意一个集水仓内。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案中,上述回水口与多个集水仓中的位于两侧的两个集水仓中的未安装水泵的集水仓的透光口连通以使种植层内的水回流至集水仓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未经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6422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