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监测结肠移行性复合运动的实验装置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556537.9 | 申请日: | 2019-06-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8692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3 |
发明(设计)人: | 王强;李爽;李岩松;程波;胡浩;苗继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
主分类号: | G01N21/84 | 分类号: | G01N21/84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李鹏威 |
地址: | 710061 陕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监测 结肠 移行 复合 运动 实验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的一种监测结肠移行性复合运动的实验装置及方法,属于实验装置技术领域。通过肠管固定装置将离体结肠肠管固定在Krebs‑Ringer缓冲液中,通过恒温水浴槽将Krebs‑Ringer缓冲液的温度维持在37±0.1℃,通过视频采集装置对离体结肠肠管的CMMC进行视频采集,然后通过数据处理终端对采集到的视频数据进行处理,得到所需的结果后进行后续的分析研究。该装置除必要的设备外,没有过于复杂的设备和结构,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对肠道组织外界干扰,保证了肠道生理功能的正常运行;而且克服了使用张力换能器的诸多缺点。该装置结构设计合理,对实验操作者的技术水平要求较低,提高了实验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实验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监测结肠移行性复合运动的实验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腹泻、便秘等是临床上常见的胃肠道运动功能障碍,常常出现在炎症性肠病、老年性便秘、术后肠麻痹、脓毒症等疾病中,发病率日益增高,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肠道运动功能障碍,是由于某一种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小肠或结肠转运速度延迟或加速,可以单独或伴随其他疾病一起发生,对患者生活质量或预后造成不良影响,但其发生机制尚未明确。
据目前研究显示,结肠移行性复合运动(colonic migrating motor complex,CMMC)是一种神经介导的、周期性的收缩活动,作为结肠推进性运动的主要动力,是许多哺乳动物大肠的主要运动模式。并且CMMC在离体的结肠中仍然存在,因而CMMC这一相对准确和客观的实验指标已被广泛用于胃肠道运动功能的评价。目前用于CMMC测定的实验手段主要停留在肠道肌张力的测定上,但是一方面,张力传感器不能传导肠道运动在多个方向上的变化,且肠道运动要达到一定的幅度才能被传感器所捕捉,缺乏灵敏性;另一方面,张力换能器通过丝线与肠管相连,造成肠道的机械性损伤。可见之前的CMMC监测方法的操作有很多限制,实验结果影响因素较多,且实验结果分析较为困难。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监测结肠移行性复合运动的实验装置及方法。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监测结肠移行性复合运动的实验装置,包括视频采集装置、肠管固定装置、恒温水浴槽和内槽;内槽设在恒温水浴槽内,肠管固定装置设在内槽内;
实验时,离体结肠肠管通过肠管固定装置以自然伸直状态固定在内槽内部,肠管和内槽内填充有Krebs-Ringer缓冲液,恒温水浴槽将Krebs-Ringer缓冲液的温度维持在37±0.1℃,视频采集装置将采集到的结肠移行性复合运动的视频数据传输至数据处理终端。
优选地,肠管固定装置包括肠管支撑管、两个直角弯管和两个弹性固定圈;两个直角弯管分别固定在内槽内部两侧,两个直角弯管的竖直段伸出内槽,水平段相对放置;实验时,离体结肠肠管的两端分别套在两个直角弯管的水平段上并通过弹性固定圈固定,肠管支撑管穿套在离体结肠肠管内,并且肠管支撑管的两端分别插入两个直角弯管的水平段内。
进一步优选地,直角弯管水平段的管口直径为肠管支撑管直径的1.5~2.0倍。
进一步优选地,内槽内两侧分别设有平台,直角弯管的水平段固定在平台上,竖直段固定在内槽的侧壁上,平台上设置有用于固定弹性固定圈的固定结构。
进一步优选地,肠管固定装置还包括双头挂钩,双头挂钩的一端与弹性固定圈连接,另一端挂在内槽的侧壁上。
进一步优选地,内槽的侧壁上设有用于定位和固定直角弯管竖直段的管槽。
优选地,视频采集装置包括摄像头和固定架,固定架固定在恒温水浴槽或内槽上,固定架上设置有十字滑台,摄像头固定在十字滑台的滑块上。
进一步优选地,摄像头为全高清摄像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未经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5653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