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筒型编织物制造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1910536314.6 | 申请日: | 2019-06-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4166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1 |
发明(设计)人: | 蔡卫丰;蔡宝祥;徐建辉;樊柳;唐蓉蓉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通倍佳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3D37/00 | 分类号: | D03D37/00;D03D51/02 |
代理公司: | 上海德昭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04 | 代理人: | 郁旦蓉 |
地址: | 226200 江苏省南***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编织物 制造 设备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筒型编织物制造设备,用于对多股纱线进行编织从而得到筒型的编织物,包括:环形框体,具有导纱环、沿该导纱环上侧的边缘延伸的上框部以及沿该导纱环下侧的边缘延伸的下框部;编织物导筒;回转部,具有围绕编织物导筒设置的转盘以及与转盘一体形成的装有回转齿轮的配合部,驱动部,用于驱动回转齿轮并带动转盘转动;以及多个梭子,安装在环形框体中,用于装载并引导作为纬线的纱线,其中,上框部设有沿导纱环边缘延伸的上导槽,下框部设有沿导纱环边缘延伸的下导槽,转盘上设有推梭轮与分线盘轮,梭子被设置在推梭轮与分线盘之间,且容纳在环形框体中,与上导槽和下导槽嵌合,梭子的数量根据编织需求变更为两个、四个或六个。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编织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筒型编织物制造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复合软管广泛应用于远程供水、抗洪抢险、消防救灾、液体油料和天然气输送等多个领域。为了提高软管的耐压强度,软管中间都有一层纤维增强骨架层,该纤维骨架层多数采用圆形经纬编织机编织而成。
目前,复合软管应用需求向多元化、多用途、大口径方向发展,尤其应用于页岩气开采所需的可扁平收卷复合软管的市场前景巨大。
现有技术的圆形经纬编织机在编织大口径筒型编织物时,由于编织物的口径变大,编织机各个零部件的直径以及整体体积也会相应变大,而受现有零部件加工制造设备条件的限制,部分关键零部件由于直径超大而无法加工,因此现有技术的圆形经纬编织机,其编织得到的筒型编织物会受到限制,最大编织口径仅可达24英寸,难以满足上述页岩气开采等需求大口径的筒型编织物的场合的应用,且现有技术的圆形经纬编织机在传动结构上使用的齿轮较多,使得传动结构复杂,不仅容易发生故障,在工作时也会产生很大的噪音,并且由于编织机中使用的梭子数量不易进行改变,使得编织出的编织物种类也较为单一,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进行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突破目前的编织口径限制从而编织得到大口径筒型编织物的筒型编织物制造设备。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筒型编织物制造设备,用于对多股纱线进行编织从而得到筒型的编织物,具有这样的特征,包括:环形框体,具有用于引导作为经线的纱线的导纱环、沿该导纱环上侧的边缘延伸的上框部以及沿该导纱环下侧的边缘延伸的下框部;编织物导筒,用于收集编织好的编织物;回转部,具有围绕编织物导筒设置的转盘以及与该转盘一体形成的装有回转齿轮的配合部;驱动部,用于驱动回转齿轮转动从而带动转盘进行转动;以及多个梭子,安装在环形框体中,用于装载并引导作为纬线的纱线,其中,环形框体包括呈环状的导纱环、沿该导纱环上边缘延伸的上框部以及沿该导纱环下边缘延伸的下框部,上框部设有沿导纱环边缘延伸的上导槽,下框部设有沿导纱环边缘延伸的下导槽,转盘上设有推梭轮,该推梭轮位于梭子的尾部,转盘上设有分线盘,该分线盘轮位于梭子的头部,用于对经线进行分经,梭子的数量根据编织需求进行改变,梭子的数量为两个、四个或六个,梭子被设置在推梭轮与分线盘之间,并且容纳在环形框体中,分别与上导槽和下导槽嵌合,从而随着转盘的转动而转动并在经线之间引入纬线,进而完成编织物的经纬编织动作。
在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筒型编织物制造设备中,具有这样的特征,还包括:支撑部,包括放置于地面的底座支撑架以及设置在底座支撑架上的底座,回转部设置在底座的中心位置。
在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筒型编织物制造设备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底座下方还设有织物牵出部,该织物牵出部用于将编织物牵出。
在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筒型编织物制造设备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驱动部包括设置在底座外侧的驱动电机以及设置在底座外侧的的驱动齿轮组,驱动齿轮组与回转齿轮和驱动电机的齿轮相啮合,从而使得驱动电机运行时通过驱动齿轮组驱动回转齿轮转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通倍佳机械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南通倍佳机械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3631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连接切换装置
- 下一篇:基于气象要素的管制指令校准系统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