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接触不良引火源防控装置火灾防控能力测试装置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535716.4 | 申请日: | 2019-06-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2114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07 |
发明(设计)人: | 高鹏;吕忠;阳世群 | 申请(专利权)人: | 应急管理部四川消防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R31/00 | 分类号: | G01R31/00 |
代理公司: | 成都信博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51200 | 代理人: | 王沙沙 |
地址: | 610036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接触 不良 引火 源防控 装置 火灾 能力 测试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接触不良引火源防控装置火灾防控能力测试装置及方法,包括串联设置在火线上的测试对象和接触不良引火源产生装置;测试对象并联有开关T;接触不良引火源产生装置包括底座,底座上设置有可相对滑动的铜棒和碳棒;铜棒与碳棒相对端为平面结构,另一端连接到火线;碳棒与铜棒相对端为点状结构,另一端连接火线;测试对象和接触不良引火源产生装置之间连接有电流传感器;接触不良引火源产生装置并联设置有电压传感器;电流传感器和电压传感器均连接到示波器;铜棒和碳棒接触端均设置有易燃物;还包括用于调节电流大小的负载装置;本发明可引导和规范相应接触不良引火源防控装置产品的研发,提高相关产品的防控能力,促进该领域发展,减少电气火灾的发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火灾防控能力测试方法,具体涉及一种接触不良引火源防控装置火灾防控能力测试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电气火灾每年约占火灾发生总数的30%左右,由于火灾数量整体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给社会安定和人民的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在电气火灾中,接触不良引火源是产生电气火灾的重要原因之一,现有的短路、漏电、过载等保护装置无法对该类引火源进行有效防控。随着国内外对接触不良放电引火源研究的不断深入,相继出现了几类针对接触不良放电引火源的防控装置。如国外的AFCI,以及国内的AFDD,也出现了对应的检测标准。这些标准中,针对这类产品的检测多数是从电气性能方面,对火灾的防控性能方面很少,且检测方法很单一,从定性的角度去考虑,无量化指标。这导致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相关的产品在实验过程中能通过检验,而在市场中却不能得到很好的应用,火灾防控效果差,误动作率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接触不良引火源防控装置火灾防控能力测试装置及方法。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接触不良引火源防控装置火灾防控能力测试装置,包括串联设置在火线上的测试对象和接触不良引火源产生装置;测试对象并联有开关T;接触不良引火源产生装置包括底座,底座上设置有可相对滑动的铜棒和碳棒;铜棒与碳棒相对端为平面结构,另一端连接到火线;碳棒与铜棒相对端为点状结构,另一端连接火线;测试对象和接触不良引火源产生装置之间连接有电流传感器;接触不良引火源产生装置并联设置有电压传感器;电流传感器和电压传感器均连接到示波器;铜棒和碳棒接触端均设置有易燃物;还包括用于调节电流大小的负载装置。
进一步的,还包括电源指示灯L1。
进一步的,还设置有与负载装置并联的指示灯L2。
进一步的,所述易燃物为棉花,缠绕在铜棒和碳棒接触端。
进一步的,所述铜棒固定设置在底座上;底座上设置有步进电机,碳棒通过步进电机带动其沿底座滑动。
一种接触不良引火源防控装置火灾防控能力测试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测试对象接入电路,闭合开关S、开关T、开关K2,断开K1,调节铜棒和碳棒接触,检查电路情况;
步骤2:进行持续拉弧分断测试;
S21:设置铜棒和碳棒至接触状态,闭合开关S、开关T、开关K1,断开开关K2;调节负载装置使其满足负载参数要求;
S22:铜棒和碳棒逐渐分离,调整铜棒和碳棒之间间距形成持续拉弧,拉弧持续时间不少于Ts;
S23:将易燃物设置到铜棒和碳棒上;
S24:接入测试试样,接通电路,记录电压电流波形;
S25:若测试对象有效动作,易燃物不被点燃,且从产生电弧开始到动作结束电弧能量E1不大于设定阈值e1则该通过,重新调整负载参数重复步骤S21~S25;否则退出;
步骤3:进行一次性拉弧分断测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应急管理部四川消防研究所,未经应急管理部四川消防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3571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慢时钟下耗流压力自动化测试装置及方法
- 下一篇:拓扑结构自动识别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