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伪方法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10533762.0 | 申请日: | 2019-06-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1013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06 |
发明(设计)人: | 张学忠;巫景华;陈喜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学忠 |
主分类号: | G06Q30/00 | 分类号: | G06Q30/00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林丽明 |
地址: | 510160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伪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信息防伪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防伪方法及系统,本发明将通过将防伪码写入到联盟区块链中,利用联盟链数据不可篡改的特性,确保了防伪系统中创建的防伪码的数量、值以及其首次真伪查验者信息不会被篡改、变更。同时防伪系统中不直接存储用户的唯一性标识,伪造、篡改任一级的所有者信息,都将导致验证过程的失败,从而可以及时发现并预警赠与者被篡改、变更的行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信息防伪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防伪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严重地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给商品生产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具有很大的社会危害性。防伪技术发展到今天,为人们所熟知的防伪方法、技术和产品数不胜数,防伪方法主要分为四大类,分别是:视觉判定、咨询判定、设备判定、区块链防伪。
(1)视觉判定,即肉眼识别真伪的方式。目前现有技术有激光全息、纹理、镭射、紫外荧光、日光变色,热敏变色、压敏变色、湿敏变色、精密版纹、微缩印刷、热色液晶、超能擦拭变形、一次性破碎图文、揭开型双层膜贴花、不可逆记忆型热敏、可逆手感热敏变色、纸张水纹、胆甾型液晶、图形码缩微隐形等等。采用该项技术的防伪产品如果识别内容及方法简单,则易于仿制,达不到防伪效果;如果识别内容及方法过于繁琐,则需要一定的识别经验,不利于推广使用,同时该项技术由于仅靠肉眼目视判定标签的真伪,不准确、不严谨。
(2)咨询判定,即通过电话、短信、互联网等进行查询识别真伪的方式。采用该项技术的防伪产品如果不限定查询次数,则查询码可以轻易被复制,防伪效果差;如果限定为一码一次的查询方式,则存在购前无法验证、只能一次性验证的不足。同时该项技术由于仅反馈查询码本身的正确与否,或仅能告知被查询次数,是否正品的判断通常让购买者自行判断,查询结果难以服众,以及存在破解、贿赂收购数码来仿制的可能,不够严谨、可信度不高,同时存在非法新增防伪码的情况以及非法变更防伪码查验次数、状态的情况。
(3)设备判定,即使用专用设备识别真伪的方式,将真伪信息显示在专用设备上。如全息磁卡、磁性油墨、智能信用卡、条码、二维码、金属条码、IC卡、RFID卡、激光卡、生化、原子核双卡、电子识别、核径迹技术等。查验时通过专用设备自身或发送数据至网络服务器进行加解密及查验,查验过程对用户透明,操作简单、方便,产品在销售前后可以多次查验,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防伪能力。其中一些防伪产品的电子防伪标签还内置有随机码发生器或序号发生器,实现每验证一次,验证端/服务器都产生一个新的随机码或序号,对产品标识;一些防伪产品还提供了标签与专用识别设备的独立认证或双向认证功能;一些防伪产品还基于PKI/CA模式,对产品信息、验证码、序列号/序号进行加密,实施多级加解密、数字签名等。该类技术虽然不同程度地增加了仿制的难度,但由于需借助专用设备来判定真伪,成本高,通用性不强,更为关键的是,验证手段单一,对仿制的识别设备的伪验证无其它佐证验证手段,虽然有些防伪方法提出了标签、识别设备双向验证,但如果仿制的识别设备只进行标签信息的伪读取及服务器的伪连接查验,然后仿真呈现“验证通过,正品”的信息提示,则轻易破解双向验证等防伪方法,从而实现欺骗消费者的目的,防伪能力表面强大,实则非常脆弱。
(4)基于区块链的防伪方法,通过存储产品信息、产品交易信息、防伪码密钥等到区块链上,利用区块链的数据不可篡改特性,实现产品防伪。基于区块链的防伪方案虽然实现了防止防伪服务器端私自增加防伪码数量或篡改防伪码值、状态的情况,但因为区块链实现数据不可篡改机制的本身,对区块链上数据块的写入、读取的速度较慢,对于产品数量基数大、交易频次高、末端交易流转环节繁杂的快消品,基于区块链的防伪方法操作复杂(例如要求所有交易环节用户的注册或绑定等操作)、产品流转及校验性能低下,不适用于快消品的防伪场景。
目前所检索到的相关技术的专利包括以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学忠,未经张学忠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3376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风险识别方法及其系统
- 下一篇:码指纹防伪方法和码指纹防伪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