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动汽车与空调联合参与调频的低频减载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523123.6 | 申请日: | 2019-06-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1139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02 |
发明(设计)人: | 李世春;吕翔生;唐红艳;王扬;曹润杰;涂杰;夏智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峡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J3/24 | 分类号: | H02J3/24;G06Q10/06;G06Q50/06;B60L55/00;H02J3/14 |
代理公司: | 宜昌市三峡专利事务所 42103 | 代理人: | 吴思高 |
地址: | 443002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动汽车 空调 联合 参与 调频 低频 方法 | ||
一种电动汽车与空调联合参与调频的低频减载方法,包括步骤1:测量电网频率,并根据系统频率变化率,计算电力系统有功功率缺额;步骤2:根据电动汽车/空调的出力大小,确定投入优先顺序,将电动汽车荷电状态及空调房间温度划分为若干区间,然后计算电动汽车/空调各区间调节容量、总调节容量:步骤3:负荷聚合商/电动汽车管理中心根据步骤1的电力系统有功功率缺额、以及步骤2电动汽车/空调的调节容量来确定切负荷量,并实施低频减载。本发明充分利用大规模电动汽车/空调负荷群的需求侧调频资源参与到电网低频减载过程,可提高电网频率安全稳定控制水平,减小低频切负荷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力系统频率稳定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动汽车与空调联合参与调频的低频减载方法。
背景技术
电动汽车具有响应速度快、调节性能好、可调节容量大等特点。在城区,大量电动汽车上班期间在办公区域充电,下班后在小区充电已成为趋势,同时空调负荷大规模运行,夏季用电高峰时段的空调负荷用电比例可达30%~40%,电动汽车/空调负荷群同步接入电网的典型模式广泛存在。
另一方面,电动汽车与空调负荷均能灵活快速改变其负荷功率,快速响应电网的控制信号,降低负荷需求,能在不影响用户舒适度的前提下改善电网发电侧与负荷侧的不平衡状态,可成为智能电网需求侧重要的减载资源。若能利用电动汽车放电和降低空调房间舒适度来减负荷的方式共同参与电网调频,并应用于低频减载过程中,对于提高电网频率安全稳定水平和稳定裕度,减小低频切负荷量(提高供电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亦能减小电网旋转负荷备用压力、提升电网整体的发电经济性。
传统低频减载通过切除负荷实现功率平衡,未能充分利用智能电网需求侧的资源。因此,如果在低频减载过程中有效地利用电动汽车/空调资源,制定合理的低频减载方案,对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大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以电动汽车/空调负荷群同步接入电网为对象,针对低频减载方案现有技术的前述不足,而提出一种电动汽车与空调联合参与调频的低频减载方法,充分利用大规模电动汽车/空调负荷群的需求侧调频资源参与到电网低频减载过程,可提高电网频率安全稳定控制水平,减小低频切负荷量。
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电动汽车与空调联合参与调频的低频减载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测量电网频率,并根据系统频率变化率,计算电力系统有功功率缺额;
步骤2:根据电动汽车/空调的出力大小,确定投入优先顺序,将电动汽车荷电状态及空调房间温度划分为若干区间,然后计算电动汽车/空调各区间调节容量、总调节容量:
步骤3:负荷聚合商/电动汽车管理中心根据步骤1的电力系统有功功率缺额、以及步骤2电动汽车/空调的调节容量来确定切负荷量,并实施低频减载。
本发明一种电动汽车与空调联合参与调频的低频减载方法,针对电动汽车/空调负荷在城市办公区广泛组合接入电网的模式与特点,充分挖掘利用二者联合参与系统调频的需求侧响应能力,并应用于电网低频减载过程。通过实时监测空调房间温度及电动汽车荷电状态,并据监测结果将电动汽车/空调分在不同区间内,再聚合确定电动汽车/空调负荷群的联合调频可调节容量,应用于低频减载过程中。首先根据电网频率变化率计算有功功率缺额,并结合功率缺额大小与电动汽车/空调负荷群可调频容量判断系统切负荷量,进而制定低频减载方案。本发明充分利用大规模电动汽车/空调负荷群的需求侧调频资源参与到电网低频减载过程,可提高电网频率安全稳定控制水平及减小低频切负荷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流程图。
图2为电动汽车/空调联合参与调频的低频减载实施案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电动汽车与空调联合参与调频的低频减载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峡大学,未经三峡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2312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