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高级氧化技术的CuS-CuO-CN过氧化物复合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910502983.1 | 申请日: | 2019-06-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0170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08 |
发明(设计)人: | 李东亚;夏东升;左诗语;徐海明;孙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纺织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J27/24 | 分类号: | B01J27/24;C02F1/72;C02F101/34;C02F101/36;C02F101/38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达德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70 | 代理人: | 刘杰 |
地址: | 430200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高级 氧化 技术 cus cuo cn 过氧化物 复合 催化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高级氧化技术的CuS‑CuO‑CN过氧化物复合催化剂的制备方法,步骤包括:将有机铜源、硫脲在含羟基的有机溶剂中混合,升温使溶剂挥发,然后升温至400‑500℃保温1‑4h,冷却后研磨,得到用于高级氧化技术的CuS‑CuO‑CN过氧化物复合催化剂。得到了CuS‑CuO‑CN过氧化物复合催化剂,所述复合催化剂的异质结构可以有效改善单体催化的原理缺陷,在无光等外加能量的条件下,可以达到极高的氧化剂利用率。且CuS‑CuO‑CN过氧化物复合催化剂催化性能佳,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具有极佳的pH适用性,在实际废水的处理中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且本发明制备工艺简单,具备良好的工业推广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废水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高级氧化技术的CuS-CuO-CN过氧化物复合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有毒有机污染物排入水体,因其极低的阈值,具有较强的毒理效应及生态危害,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环境安全。尤其是水体中抗生素等有毒有机污染物,如双氯芬酸钠(Diclofenac Sodium,罗丹明B)的处理日益受到关注,并对现有的水处理技术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高级氧化技术(AOPs)因其氧化能力强、选择性小、处理效率高等优点在有毒有机污染物的去除上具有明显优势。基于Fenton高级氧化技术相对于传统技术展现出较大优势。
虽然经典的Fenton反应已被广泛应用于降解污染物,但其pH范围窄、铁泥、二次污染等问题仍然存在,特别是氧化剂的有效利用率低导致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成本较高,阻碍其广泛应用。
铜具有与铁类似的氧化还原特性,比铁更宽的pH适用范围,最关键的是Cu2+被氧化剂还原为Cu+的速率常数约为460M-1s-1,远远大于铁,且铜物种更容易与溶液中的酚类有机配体发生络合。
氮化碳(CN)是一种新型的非金属材料,拥有独特的二维电子结构,具有良好的物理化学稳定性、热稳定性、低密度、良好的耐磨性,且廉价易得,成为催化领域研究的热点。
因此,结合实际应用中对有毒有机污染物处理的高强度需求,针对经典多相Fenton催化体系的应用问题,以有毒有机污染物的去除为目的,设计构建一种高效、价廉、适用性强的具有重要的工业价值。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出一种用于高级氧化技术的CuS-CuO-CN过氧化物复合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用一锅法制备可以在广泛pH范围下(3-11)高效催化单过硫酸氢盐的CuS-CuO-CN过氧化物复合催化剂,用以解决目前铁基催化剂pH适用范围窄、高价态金属还原速率低、产生铁泥等二次污染、氧化剂利用率低等应用瓶颈。
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高级氧化技术的CuS-CuO-CN过氧化物复合催化剂的制备方法,步骤包括:
将有机铜源、硫脲在含羟基的有机溶剂中混合,升温使溶剂挥发,然后以1-10K/min的升温速率升温至400-500℃保温1-4h,冷却后研磨,得到用于高级氧化技术的CuS-CuO-CN过氧化物复合催化剂。
本发明采用一锅法制备CuS-CuO-CN过氧化物复合催化剂,在含羟基的有机溶剂中混合有机铜源、硫脲,利用有机溶剂中的羟基与Cu2+形成络合物,使铜源与硫脲结合作用更强,经一定速率的升温过程后保温,冷却研磨得CuO、CuS与CN复合形成的异质结构催化剂,通过两者费米能级的差异导致电子转移形成极化的异质结电场,促进相界面间电子转移,实现PMS的高效催化。相比于金属Cu掺杂配位的掺杂型催化剂,本发明这种异质结电场促进的电子转移更稳定,效率更高。
优选的,在上述制备方法中,所述过氧化物为过二硫酸盐、单过硫酸氢盐、双氧水或过碳酸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纺织大学,未经武汉纺织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50298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