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紫外消毒效果不间断监测器、监测系统及其使用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478425.6 | 申请日: | 2019-06-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5744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26 |
发明(设计)人: | 蔡秋华;陈复全;陈承格;洪文水;蓝惠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斯坦道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J1/42 | 分类号: | G01J1/42;G01J1/44;G01J1/02;G01M11/02 |
代理公司: | 厦门创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5232 | 代理人: | 吴慧敏 |
地址: | 361000 福建省厦***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紫外消毒 监测器 紫外线灯 不间断监测 监测系统 校准 垂直下方 固定放置 技术偏见 紫外辐照 侧边墙 常规的 激光笔 可转动 监测 对位 盲点 产品结构 转动 对准 悬挂 辐射 灵活 | ||
紫外消毒效果不间断监测器、监测系统及其使用方法,利用主体转动对准待监测紫外线灯,加上激光笔校准对位,以满足不间断监测的需求,产品结构灵活小巧,可转动校准,且克服了技术偏见,因将紫外消毒效果不间断监测器悬挂于1米距离的侧边墙面上,因不再设于紫外线灯的垂直下方1m处,不会产生紫外辐照的盲点,所以可以在常规的紫外消毒过程中同时进行紫外线灯的辐射强度的监测,且因为不干扰紫外消毒的过程,所以可以固定放置,实现不间断监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食品卫生监测领域,特别是一种紫外消毒效果不间断监测器及监测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为了保证餐饮行业的食品卫生安全,国家制定相关标准,其中明确要求餐饮行业的厨房需要定期进行消毒,以便较为彻底的灭杀带有传染性和危害性的病毒和细菌,保证消费者的食品安全,避免传染性病毒对社会造成影响和危害。
目前最常使用的消毒手段为紫外线灯消毒,相关管理及使用规定中要求“以紫外线灯作为空气消毒装置的,专间每餐(或每次)使用前应进行空气和操作台的消毒,使用紫外线灯消毒的,应在无人工作时开启30分钟以上……”由此可知,紫外线灯消毒在实际使用中其使用频率较高,时间较长。
但紫外线灯有其使用寿命,若是根据实际的使用时间计算,不便于记录;另紫外线灯的寿命受到环境温度、油渍、污渍、空气情况的影响,因此单纯的靠记录其使用时长,是无法准确的判断其是否还是有效的状态,因此有人使用紫外辐照度计来对紫外线灯进行监测,来判断其是否还能有效工作。
日前常用的紫外辐照度计其产品的紫外探头与主控器(读数单元)分开,通过数据线(电缆)连接,紫外探头探测时需辅助装置将探头悬挂于紫外灯下方进行检测,检测时要求紫外探头悬挂于紫外线灯垂直下方1m处进行,此使用规范参照GB15981-1995消毒与灭菌效果的评价方法与标准,第二篇紫外线表面消毒效果评价方法与标准“普通30W直管型紫外线灯,253.7nm紫外线辐射强度(垂直1m处)应≥70μW/cm2为合格”,因此检测时,使用者挂好紫外探头,然后拿着主控器离开检测房间,关上门,打开紫外线灯之后,利用主控器上开关打开紫外探头进行检测工作。
但是此种悬挂方式会挡住一定区域的紫外光线,使得探头下方的被消毒工作台无法被紫外消毒灯照射到,因而无法做到一边消毒一边检测,而是要单独安排时间进行检测紫外线灯的状态;也因为高要求的悬挂条件,极易对其悬挂下方的工作台造成影响,使其不能很好的工作,为此,不做紫外线灯检测的时候,需要先将紫外辐照度计收起,需要用时,再进行悬挂布置,使用起来流程特别复杂,很不方便,一般情况都需要较为专业人员进行铺设;另,由于是使用者根据经验来使用该紫外辐照度计,很可能某一次使用时发现紫外线灯已经超过使用寿命了,其实已经耽误了很长一段时间,因此开发一款能够不间断检测紫外线灯状态的仪器显得尤为重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灵活可实现实时不间断监测,不需要每次额外进行悬挂布置的紫外消毒效果不间断监测器及监测系统。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的,灵活性高的紫外消毒效果不间断监测器的使用方法。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解决方案为:一种紫外消毒效果不间断监测器,由主体、旋球结构、和底座组成,旋球结构由上半球和下半球组合而成,其中上半球内置一电路板,上半球的上表面有一面盖,电路板上装有向上设置的光电池,上半球的面盖上有一镜片安装孔,一镜片通过一镜片固定座安装于镜片安装孔内,电路板上的光电池正对着抵靠于镜片的下方,下半球底部设有一穿线孔,电路板的电线通过该穿线孔穿出;所述主体下方可旋转的安装于底座上,且与底座之间形成一空腔,主体上方有一斜切敞口,旋球结构可转动的置于该空腔内且不会经由该斜切敞口掉出该空腔,当旋球结构容置于该空腔内时旋球结构上半球的面盖外露于斜切敞口外,底座顶靠于旋球结构,与主体的斜切敞口的边缘一起对旋球结构形成夹持的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斯坦道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厦门斯坦道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7842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