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无接收端反馈信息下的波束形成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476200.7 | 申请日: | 2019-06-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3842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16 |
发明(设计)人: | 侯健;吴正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B7/06 | 分类号: | H04B7/06;H04B7/08 |
代理公司: | 浙江千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46 | 代理人: | 周希良 |
地址: | 310018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接收端 波束形成 反馈信息 更新 传感器 传感器阵列 距离和方向 辅助节点 通信网络 移动辅助 原点距离 初始化 通讯 测评 | ||
1.一种无接收端反馈信息下的波束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
步骤S1、初始化通信网络;
步骤S2、更新移动辅助节点的位置;判断辅助节点与原点距离是否大于距离阈值,若是,执行步骤S4,若否,执行步骤S3;
步骤S3、更新传感器的相位,执行步骤S2;
步骤S4、更新传感器的相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波束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包括:初始化移动辅助节点、传感器及接收端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波束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辅助节点初始化于笛卡尔坐标系的原点,所述传感器随机分布在以原点为圆心、半径为r的圆盘上,所述接收端在y轴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波束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辅助节点为智能体。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波束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具体为:给定距离阈值d*,当辅助节点与原点距离d<d*且SNR(za)>X时,更新它的位置到d+δd并且测试是否还处在通讯范围之内,δd为人为设定;如果在辅助节点位置的信噪比低于X但是大于X-ε,辅助节点停止运动,其中za为所述辅助节点的位置,X、ε分别为所述移动辅助节点和接收端处的信噪比阈值和最大错误容忍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波束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节点在原点处时SNR(za)>X。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波束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更新传感器的相位具体为:传感器阵列将利用所述移动辅助节点所反馈的信噪比信息来调整相位使在所述移动辅助节点位置的信噪比能达到最大值。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波束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坐标分别为[0.1,0],[-0.1,0],[0.3,0],[-0.3,0],[0.1,π/k],[-0.1,π/k],[0.3,π/k],[-0.3,π/k],[0.1,-π/k],[-0.1,-π/k],[0.3,-π/k],[-0.3,-π/k]。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理工大学,未经浙江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76200.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