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乙烯聚合的后加氢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910472386.9 | 申请日: | 2019-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8355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28 |
发明(设计)人: | 吴文清;叶纯麟;李阳阳;肖明威;叶晓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F110/02 | 分类号: | C08F110/02;C08F210/16;C08F2/38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陈亮 |
地址: | 20006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乙烯 聚合 加氢 工艺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乙烯聚合的后加氢工艺,在乙烯聚合的起始阶段不加入氢气,在乙烯聚合一段时间后引入氢气分压进入加氢阶段,继续反应制备得到聚乙烯树脂。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采用后段加氢的工艺,通过调整起始阶段和加氢阶段的操作参数,制备得到具有较宽的分子量分布和具有优良物理性能的聚乙烯树脂制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乙烯聚合工艺,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乙烯聚合的后加氢工艺。
背景技术
国内外关于聚乙烯生产的相关专利大多聚焦在聚乙烯的生产装备和聚乙烯催化剂上,对于在聚乙烯树脂生产过程中工艺的调控,较少涉及。
专利(US6,617,403)提出一种具有较宽加工范围,加工时熔体不易破坏的乙烯和高级α-烯烃的共聚物可以用一种含有铬催化剂和三烷基硼助催化剂体系生产,聚合工艺必须仔细控制才能制得易加工的树脂。
专利(US6,657,034)涉及一种新型环管/浆液烯烃聚合工艺,可生产超高分子量乙烯均聚物和共聚物。所用的催化剂体系选自无机氧化物负载的含钛催化剂体系、无机氧化物负载的有机锆催化剂体系和无机氧化物负载的有机铪催化剂体系。
专利(US6,713,585)涉及具有剪切性可改进的网状结构的增强抗冲击性的LLDPE。依靠流变低剪切改性或溶液溶解,这种以粒料形式存在的乙烯共聚物熔体弹性减少10%,最后达1.0或更低,而且由反应器制造的这种形式树脂的熔体弹性是可以逆转的。
专利(US6,716,936)涉及用于生产双峰低密度或中密度聚乙烯的串联沸腾池浆液反应器。这样制得的双峰树脂密度低于用普通串联的搅拌槽、浆液环管或气相反应器技术制得的产品。催化剂只在第一反应器引入,第一反应器在高氢分压下操作,用一组多个串联的闪蒸罐从第一反应器聚合物浆液中除氢,可以生产高度均匀的、高分子量双峰聚乙烯树脂。
专利(WO9945036A1、EP1060196A1、US6,458,900)涉及至少包含一个气相反应器的烯烃聚合工艺。进入气相反应器前流体进行相分离,从液体中分离没有冷凝的液体和固体,回收包含未冷凝化合物的气体,用膜分离法从气体中分离氢。这种分离方法可用于从气相反应器的循环气体中分离氢,例如可用于改变牌号。
专利(WO9958583A1)涉及用串联的多段反应器生产均匀聚乙烯的工艺,至少一个反应器是环管反应器,另一个是气相流化床反应器,环管反应器稀释剂选自直链或支链的C4-C6烃,两个反应器的氢和共聚单体含量不同,以便可生产低分子量部分MFR为250g/10min左右的双峰树脂。制得的产品均匀性好,过程中细粉含量低。
专利(WO0035970A1、EP1141045A1、US6,573,343)涉及生产具有高熔体强度聚烯烃的多段工艺。聚合是在多个聚合段,用双中心催化剂进行的。取决于聚合反应器的氢浓度,活性中心A可生产不同分子量和不同熔体指数的聚合物;取决于聚合反应器的氢浓度,活性中心B可生产一定分子量和熔体指数的聚合物;由活性中心B在两种不同的氢浓度下生产的聚合物的熔体指数比小于10,而在相同氢浓度下由活性中心A生产聚合物的熔体指数比大于50。
专利(US6,627,706)涉及多段反应器的烯烃聚合物制备工艺,氢用来控制分子量,聚合反应混合物中存在茂或其他单中心催化剂及产生的烯烃聚合物产品。
专利(WO0021657A1、WO0021657A1、EP1133349A1)涉及聚烯烃生产工艺和设备,聚合在一台至少分为两个区,并有搅拌机的卧式反应器中进行,反应器在亚流化状态下进行。专利具体叙述了反应器进料和出料的操作模式。
专利(US6,384,153)涉及高压聚乙烯生产过程中过氧化物注入过程的优化。提出一个具有一个或多个过氧化物计量点的高压釜式或管式反应器,在通过操作压力维持阀而使压力降低的时间段内不进过氧化物或减少过氧化物进入量,待压力维持阀关闭,压力恢复到正常压力和低压之间压差值的90%时,再恢复过量化物的正常计量进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7238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