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瓷坯成型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10463420.6 | 申请日: | 2019-05-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2606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18 |
发明(设计)人: | 廖玉琴;张本玲;李姝;冯正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智汇和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8B3/00 | 分类号: | B28B3/00;B28B7/00;B28B7/06;B28B13/02;B28B13/06;B28B17/00 |
代理公司: | 合肥九道和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4154 | 代理人: | 杨万明 |
地址: | 230088 安徽省合肥市高***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成型 系统 | ||
本发明属于陶瓷生产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瓷坯成型系统,包括模具、模具输送装置,以及沿模具输送装置的输送方向顺序设置的填料装置、加压装置和脱模装置所述模具包括弹性材料制成的环形模套,以及分别位于环形模套上下两端的顶板和底板;所述环形模套上具有收腰状结构,该收腰状结构所对应的模套环面沿周向被等分为至少两个独立的弧面,相邻各弧面之间通过肋板连接为一体,所述肋板为合页状结构,肋板的两页面分别与相邻两弧面的邻边连为一体,且合页凸伸在环形模套的外环面上。本发明通过填料装置、加压装置和脱模装置实现了陶瓷坯体的自动化成型,大大提高了生产加工效率,节约了人力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陶瓷生产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瓷坯成型系统。
背景技术
等静压成型工艺是把被加工物体放置于盛满流体介质的密闭容器中,通过增压系统进行逐步加压对物体的各个表面施加以相等的压力,使其在不改变外观形状的情况下缩小分子间的距离增大密度而改善物质的物理性质。现如今,等静压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陶瓷加工领域,与传统陶瓷加工工艺不同,等静压陶瓷加工技术通长采用干粉作为加工原材料,陶瓷干粉经过前期球磨、造粒等工艺的处理,在受到挤压后能够很好的粘结为一体。在等静压成型工艺中,模具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成型工件的品质,然而对于某些特殊结构的物件而言,现有技术中的模具设计还存在诸多缺陷,例如对于图1所示有明显收腰状结构的物件进行等静压成型时,为了便于脱模,一般将模具对称的设置为两半式结构,而两半式结构的模具一方面合模与开模过程较为繁琐,另一方面也会在物件表面留下明显的条文,影响外观质量,另外等静压成型模具一般都是由弹性材料制成,两半式的模具在填料时不利于保型。现有技术中的陶瓷等静压成型工艺一般需要大量人工辅助操作,加工效率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提高成型质量且便于脱模的瓷坯成型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瓷坯成型系统,包括模具、模具输送装置,以及沿模具输送装置的输送方向顺序设置的:
填料装置,用于将陶瓷粉料注入模具内;
加压装置,利用等静压工艺对模具进行加压;
脱模装置,用于将成型后的坯体从模具中取出;
所述模具包括弹性材料制成的环形模套,以及分别位于环形模套上下两端的顶板和底板,所述环形模套、顶板、底板共同围合成用于容纳陶瓷粉料和坯体的型腔;所述环形模套上具有收腰状结构,该收腰状结构所对应的模套环面沿周向被等分为至少两个独立的弧面,相邻各弧面之间通过肋板连接为一体,所述肋板为合页状结构,肋板的两页面分别与相邻两弧面的邻边连为一体,且合页凸伸在环形模套的外环面上。
本发明取得的技术效果为:本发明采用一体式模具对收腰状陶瓷坯体进行等静压成型,不仅简化了脱模工序,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提高了坯体的整体成型质量,便于后续加工;另外本发明通过填料装置、加压装置和脱模装置实现了陶瓷坯体的自动化成型,大大提高了生产加工效率,节约了人力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带有收腰结构的陶瓷坯体;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提供的成型系统的原理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提供的模具的立体图;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提供的模具的爆炸图;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提供的模具的剖视图;
图6是图5的A-A剖视图;
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提供的模具膨胀状态的立体图;
图8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提供的填料装置的立体图;
图9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提供的填料装置的底部结构立体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智汇和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智汇和科技服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6342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