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设有内缩口模具的车床在审
申请号: | 201910459121.5 | 申请日: | 2019-05-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16172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13 |
发明(设计)人: | 郭远军;郭玉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远军热能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D41/04 | 分类号: | B21D41/04;B21D37/10;B21D37/16;B21D19/00;B21D19/10 |
代理公司: | 长沙市标致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3218 | 代理人: | 徐邵华 |
地址: | 42500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空心圆管 高频感应加热器 加热装置 车床 驱动装置 内缩口 工作台 模具 夹具 循环冷却液 隔离高温 一端连接 安装座 铜材料 传导 加热 变形 扭曲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设有内缩口模具的车床,包括夹具、工作台和加热装置,夹具设于工作台的一端,另一端设有内缩口模具,加热装置设于工作台的一侧,加热装置包括高频感应加热器和驱动装置,驱动装置通过安装座设于车床上,高频感应加热器与驱动装置连接,所述高频感应加热器与空心圆管一端连接,空心圆管另一端设有圈,圈的内径大于工件的外径,空心圆管内通循环冷却液。通过设置加热装置,加热装置采用高频感应加热器同时通过空心圆管进行加热,有效的隔离高温对高频感应加热器的影响,同时空心圆管内设有循环冷却液,有效防止了空心圆管因受高温的影响而发生变形或者扭曲,空心圆管采用铜材料,便于热量的传导和降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数控车床,特别是一种设有内缩口模具的车床。
背景技术
在以前的无缝管管端进行缩口加工时,是在无缝管的管端用火焰进行加热,待管口变成红热时,用铁锤进行敲打,并不断旋转无缝管,促使管口口径向内缩小,并进行一定的整形,以达到所要求的管口缩口口径。这种方法不仅工作效率低,而且还要根据敲打者的经验来调整缩口口径,而且管口外观成型不美观,给工作带来很大的不便。
随着航空航天工业、兵器工业、化学工业、电子工业等行业的发展,对产品零部件的性能有了更高要求,同时也出现了各种高强度、高硬度、高脆性的工程材料。材料性能提高的同时给加工带来了困难。例如高温合金在高温下具有优良的热强度性能、热稳定性能及热疲劳性能,常温下加工刀具磨损严重、表面质量差。近年来出现的加热辅助切削技术是解决难加工材料加工的一种有效方法。
但是在加热的过程中很容易对加热器产生影响,造成加热器的损坏,影响加工效率和加工的质量,特别是对特定工件的加工尤为明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便于保护加热器、提高加工效率和质量的设有内缩口模具的车床。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设有内缩口模具的车床,包括夹具、工作台和加热装置,夹具设于工作台的一端,另一端设有内缩口模具,加热装置设于工作台的一侧,所述加热装置包括高频感应加热器和驱动装置,驱动装置通过安装座设于车床上,高频感应加热器与驱动装置连接,所述高频感应加热器与空心圆管一端连接,空心圆管另一端设有圈,圈的内径大于工件的外径,空心圆管内通循环冷却液。
进一步,所述空心圆管呈U型结构由铜制成。
进一步,所述工作台上还设有冲击锤、X轴、Y轴和固定座,冲击锤通过固定架设于工作台上,X轴与Y轴相互垂直并能两轴联动,两轴的上方设有固定座,固定座上可拆卸连接内缩口模具。
进一步,所述内缩口模具包括模具本体和用于内翻边挤压的缩口部,模具本体上设有安装部,缩口部包括横向部、纵向部和圆弧部,纵向部位于横向部的上端面,圆弧部位于纵向部与横向部之间,圆弧部内设有曲面。
进一步,所述曲面为阶梯包括左端面、右端面和圆弧刃,圆弧刃位于左端面与右端面之间,相邻两阶梯之间为凹槽。
进一步,所述左端面坡度小于右端面坡度,凹槽的深度为0.5-10mm,所述圆弧部的角度为r,r角为1-100°。
进一步,所述纵向部与横向部垂直,纵向部的前端面与模具本体的横向中心轴线成角度R,角度R为1-89°,纵向部右端与模具本体之间的距离为L,L用于决定加工件的内翻边厚度。
进一步,所述曲面为圆弧部内设有若干个凸起,凸起成线性分布,凸起呈圆弧状,凸起最高点与圆弧部之间的距离为0.5-20mm。
进一步,所述凸起位于圆弧部的中间,圆弧部的左右两端为光滑曲面,相邻两凸起之间的横向距离为加工件厚度的0.05-0.5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远军热能动力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远军热能动力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45912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